2018年“九合一”選舉,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以一己之力帶動國民黨整體氣勢,對手陳其邁原本領先的選情也遭遇逆轉,被媒體戲稱為“一人救一黨救成功,一黨救一人沒成”,韓國瑜帶起的這股風潮也被稱作為“韓流”。
4月11日,韓國瑜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演講時如此形容“韓流”:“今天我來到哈佛主要是因為在去年11月我贏了一場選舉,沒有人認為我在臺灣南部有任何可能獲勝的機會。也有人說我單槍匹馬地改變了臺灣的政治景象、帶起了一種政治風潮,他們稱其為‘韓流’。但是,我不認為有‘韓流’,因為我非常清楚我選上市長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我個人,而是民心。臺灣人民,特別是高雄的人民,已經(jīng)受夠了無能的政府,意識形態(tài)的操縱,受夠這些政客光說不練、只會空口說白話。”
韓國瑜意識到,“韓流”是人民受夠了民進黨以后而形成的,因此上任后戒慎恐懼,努力做事,避免重蹈綠營覆轍。更早前,韓國瑜形容,“韓流”就是“民心思變”加上“民怨”,可能是他講的話讓民眾有同感、有共鳴,所以反映在民調(diào)上。
臺中市長盧秀燕曾評論“韓流”遲遲不退燒是“演戲的要散看戲的不散”。從“九合一”選后的“立委”補選、國民黨2020地區(qū)領導人提名再到“立委”提名,“韓流”貫穿始終,成為藍營的選舉利器。
“韓流”在補選中作用不小
“九合一”選后有兩場補選,最能體現(xiàn)“韓流”的是臺南第二選區(qū)、新北第三選區(qū)兩個深綠區(qū)域的補選,韓國瑜僅僅去了幾次就帶動選情上揚,雖然未能當選,但國民黨的戰(zhàn)績已經(jīng)是“立委”改制以來最好。
新北第三選區(qū)候選人鄭世維并非國民黨首選,是在兩個潛在候選人都拒絕征召以后才出馬上陣的。鄭世維僅擔任過改制前的最后一屆臺北縣議員,2010年、2014年參選新北市議員落敗,2018年放棄角逐市議員,應當說基層實力并不強。鄭世維曾經(jīng)是新北果菜公司副總經(jīng)理,強打“新北賣菜郎”的招牌,貼近韓國瑜的意思很明顯,最后僅以5千多票差距落敗,已經(jīng)是很好的結果了。
作為陳水扁老家的臺南第二選區(qū)號稱“綠中之綠”,市議員謝龍介跨區(qū)參選,打出兩岸紅利,韓國瑜站臺3次,選前幾份民調(diào)已經(jīng)顯示謝龍介領先?,F(xiàn)任民進黨市長黃偉哲選舉期間受兩個候選人恩惠,所以選擇撒手不管,身負輔選重任的前任市長賴清德感慨,民進黨只剩下最后一口氣。綠營最后僅以3千多票優(yōu)勢勝出。實際上,若非沖刺期陳水扁表態(tài)支持民進黨候選人,民進黨很可能保不住該區(qū)域。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說,雖然補選結果不如預期,但他不認為“韓流”已經(jīng)退燒,因為在三重、臺南這種綠中之綠的選區(qū),國民黨得票大幅拉近就是一種進步。他還說,萬分之一機會征召韓國瑜的計劃“始終沒有改變過”。
本次補選,對于臺南第二選區(qū)、新北第三選區(qū),國民黨原本沒有想過要贏,“小輸就是大贏”。只不過選前《聯(lián)合報》、TVBS民調(diào)中心等偏藍民調(diào)機構顯示,國民黨有望拿下這兩個選區(qū),泛藍陣營的期望值才高起來,盡管開票結果并不如他們所想,但不過是不如較高期望值罷了,比起較低的期望值還是高了很多。
更深一層看,如果僅靠外在因素,在缺乏耕耘的情況下短期經(jīng)營就能打下選舉,那未必把選舉看得太簡單了些。只有做好選區(qū)服務,再爭取外在條件,把握好底線思維和戰(zhàn)略思維,才便于在競爭中獲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