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證明,臺灣的最優(yōu)生存與發(fā)展的戰(zhàn)略,是承認兩岸一中,不搞什么的“柔性臺獨”“文化臺獨”或其他各種各樣的“獨立”,讓兩岸關系回到同屬一個中國的層面,將兩岸關系當成臺灣最高的發(fā)展戰(zhàn)略,而不是像現(xiàn)在親美、友日、“抗中仇中”作為執(zhí)政當局的重大戰(zhàn)略與路線,以脫離大陸的“新南向”來處理兩岸經濟問題。如果這一戰(zhàn)略錯誤不改變,兩岸關系的惡化最終將以人民的好生活、好日子作為代價,以失去執(zhí)政權作為代價。
民進黨一而再大敗,不是簡單的鐘擺效應,是為其過去30年的“臺獨”意識形態(tài)的政策買單,為其惡化、對立兩岸關系的路線買單。
臺灣多數(shù)民意及研究表明,民進黨之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改革”政策是失敗的,不得人心的。
會選舉不懂治理,會斗爭不會發(fā)展,是民進黨失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目睹洪水留下的數(shù)千個坑洞、臺鐵出軌、火燒車事件的普通百姓,看到沒有講稿機不會說話的領導人,面對拒不肯下臺的表姐、好友之女,臺灣民眾看到的是民進黨治理的無能,是權力的傲慢,是探照燈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冷酷政黨性格。加上民進黨一味以斗爭的思維抹黑大陸、對待在野黨,甚至自認有“西廠、東廠”的權力,使得人民長期處于失望、恐懼、憤怒中,而人民最終拋棄充滿權力傲慢、漠視人民心聲的政黨在所難免。
當然,國民黨的縣市候選人打了一場非典型選舉,尤其是“韓流”的形成與擴散產生了巨大的外溢效應,大大幫助了新北、臺中的國民黨候選人。可見在臺灣選舉中,個人魅力易受重視,政治娛樂化推波助瀾。藍營候選人們抓住了人民關切的經濟民生議題,抓住了人民要過好日子的心聲,即要賺錢,要好空氣,要廉潔的政府,要與人民在一起的領導人,要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所以說,國民黨候選人的贏不是黨贏了,而是主張改善民生、發(fā)展兩岸關系的力量占據(jù)了主流,是有個人魅力的政治人物贏了。
短平快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臺灣社會制造一個政治明星與毀滅一個政治明星的時間明顯縮短,三個多月,嚴格意義上說兩個月時間,網絡戰(zhàn)、科技手段、網絡包裝、營銷,快速塑造了一個韓國瑜這樣的政治明星,反映臺灣民眾對執(zhí)政者的容忍期大大減少,焦慮感顯著加強。
面對2018年“九合一”選舉出現(xiàn)的新情況,對于兩岸關系出現(xiàn)新的轉機,大陸仍然要堅定反“獨”促統(tǒng)的立場。對于未來兩岸城市交流,我們要避免民進黨搭便車,我們要化解“只經不政”,要繼續(xù)強化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加快推動經貿、文教、社會雙向、正面交流與融合,使 “兩岸一家親”、兩岸人民共圓中國夢的認知在臺灣廣泛得到傳播與接受。(本文作者為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