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是墨綠又認可“兩岸一家親”這一矛盾論述的柯文哲為何會獲得綠營選民支持?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回答的課題與難題。認識一個人或判斷一個人的政治屬性,關鍵是看其實質立場,而不只是看他講什么說什么。外界普遍認為柯文哲是綠的,沒有人會否認;同時要講柯文哲是藍的,也不會有人相信。所不同的是,柯文哲沒有其他綠營人物那樣對大陸的敵視、敵對與仇視,不會對大陸惡言惡行,而是表達善意與理解,而且為了維系“雙城論壇”舉辦,柯文哲才會有“兩岸一家親”的“善意”表達。他也公開表示,這是一種策略,是政治現(xiàn)實的選擇。這種兩面性與策略性,也充分提示了兩岸政治現(xiàn)實與臺灣部分政治人物的艱難智慧選擇。這種選擇也成就了柯文哲。特別是在民眾對民進黨執(zhí)政大失所望之下,尋找另一類“善綠”,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柯文哲“綠中帶藍”,與親民黨“藍中有綠”頗為相近,也造就了柯親或綠橘緊密合作,這又進一步強化了柯橫跨藍綠的通吃性與所謂第三勢力性。在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中,親民黨就倒向了柯文哲,宋楚瑜不支持同屬泛藍陣營的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而是側面支持代表“白色力量”的柯文哲,柯文哲則為親民黨議員參選人站臺,相互支持,結下政治情誼。選后,宋楚瑜被柯文哲聘為市政總顧問。今年“九合一”選舉再次出現(xiàn)柯親合作氣象,親民黨議員參選人貼近柯文哲,柯文哲則為親民黨議員參選人站臺,實現(xiàn)友好合作。8月中旬,親民黨市議員黃珊珊、林國成、無黨籍市議員陳政忠、李慶元及親民黨市議員參選徐立信等6人,共組“臺北監(jiān)督連線”,與柯文哲結盟。宋楚瑜與柯文哲同時出席選舉造勢活動。其理念是“放下藍綠、民生第一”,競選“戰(zhàn)袍”均是清一色白底、藍綠色字樣,與柯文哲競選主色調相似。這一結盟則進一步塑造了柯文哲所謂“第三勢力”代表的想象,給了柯文哲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那么,柯文哲是否成為“眾望所歸”的未來臺灣領導人?目前大多民調顯示,柯文哲在位居未來有可能參選的政治人物的支持度上均處于領先地位。聰明的柯文哲有了自己的輔選政治學,為時代力量黨、親民黨、民國黨、民進黨等候選人站臺,積累能力,為下一步的政治發(fā)展鋪路。盡管島內一些政治觀察家并不看好、也不喜歡柯文哲,認為沒有政黨組織與支持,柯要參加或贏得下屆臺灣領導人大選不易。不過,法國的馬克龍在選前一年成立政黨并迅速壯大進而當選總統(tǒng),則仍具借鑒意義。
令人擔心的則是哲文哲的治理能力。四年臺北市長任內,盡管顯示了柯文哲敢說敢做、有魄力的一面,但政績并不突出,反而爭議甚多,“大巨蛋懸案”成為一個致命傷。如果臺灣未來真的選擇了柯文哲,對臺灣則是福是禍,只能待未來回答了。
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胡淑慧(北京聯(lián)合大學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