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回九年前的莫拉克風災,當年的馬英九到臺中太麻里勘災時,災民訴苦,“我們票都投給你,為什么想見你卻這么難”?當時馬英九響應“你現(xiàn)在不是見到了嗎”?一句不假思索的話,讓馬英九從此民心盡失。
其實,這些政客的口水、行為之所以會被媒體、輿論不斷的放大解讀,其實都源自于缺乏“同理心”。從馬英九到蔡英文,幾乎都是人生勝利組,活在層層包裹的夢幻糖衣之中,以致于有朝一日當上民選首長,在頻繁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中,很容易就露出了馬腳。
堪災政治學固然重要,但實際水患治理的成果才是王道。幾個受災嚴重的縣市都是民進黨長期執(zhí)政的南臺灣。如今,當年的首長,如前高雄市長陳菊已北上入“總統(tǒng)府”擔任“秘書長”,前臺南市長賴清德也北上組閣,到底這些政客之前都干了什么好事;從這些縣市受災嚴重程度可以預料到,民進黨今年底的選情不會太好。
另外,受災嚴重的都是中南部農業(yè)縣市,豬只,雞鴨禽類都被水淹致死;已可預見今年中秋節(jié)的蔬果菜價必定飆升,今年的中秋節(jié)百姓的荷包又很難過了。茶米油鹽價格關乎民生,接下來民怨必定加重。
但災難過后,臺灣民眾除了受夠了藍綠政客相互批評的口水,有看清政客的嘴臉了嗎?每次天災后,都在藍綠相互攻擊施政失當?shù)目谒葹模_灣的執(zhí)政黨,藍綠互換都不知道幾輪了,但水患治理永遠做不好。為什么呢?
事實上,不含民進黨去年所提的前瞻基礎建設治水預算,過去十多年來,當局投入治水預算前后已約1,800多億,包括扁時期的八年800億(新臺幣,下同)的治水特別預算,后經“立法院”通過增加到1,160億元,其中南部縣市分配最多;馬時期也有六年600億的流域綜合治理計劃。但一場823水災,南臺灣仍成淹水四起,這證明過去治水預算根本執(zhí)行不力,大多被地方挪用或綁樁,政治力干擾才會讓治了這么多年的水患白治了。
   由此可知,號稱“不淹水、喝好水”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當中水環(huán)境建設就編列到2,500多億,占整體前瞻預算項目近三成,而且主要治水預算都集中在綠營執(zhí)政縣市;預算拿得比藍營執(zhí)政縣市多,但治水成績卻一塌糊涂,這當中一定藏有許多貓膩,有必要重新檢討。(作者系臺灣資深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