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瞻計劃”引發(fā)島內質疑 圖源: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
7月5日,以加強臺灣基礎建設為名的“前瞻基礎建設特別特例”在民進黨“表面讓步”、國民黨“等同放水”的情況下,獲得臺民意代表機構三讀通過。
“前瞻基建計劃”是蔡英文當局執(zhí)政次年“建設年”的核心施政內容,也是蔡英文試圖走出施政泥淖、重新贏得民心的關鍵舉措。然而這一關系臺灣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法案,由于蔡當局實施的動機不純、用心不足,引起島內社會廣泛爭議。即使親綠民調機構“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民調也顯示,“前瞻基建計劃”支持度僅有37%,卻有高達50%的民眾不支持。蔡當局力推的“前瞻基建計劃”之所以引起島內民意強烈反彈,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第一,動機不純。“前瞻基建計劃”本是蔡當局根據(jù)臺“央行總裁”彭淮南建議推行,旨在通過擴大公共建設,拉動臺灣投資,振興臺灣低迷的經(jīng)濟,以此證明蔡當局有能力“拼經(jīng)濟”。但包括蔡英文在內的一眾民進黨政客偏偏要將這樣一件單純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事務與政治選舉掛鉤,硬生生將“拉動經(jīng)濟”變成“選舉綁樁”。隨著臺灣2018年地方選舉日益臨近,民進黨各地方縣市有意參選的政治人物,紛紛開口向蔡當局要錢、要資源。與此同時,蔡當局毫不避諱,大喇喇安排蔡英文、林全到基隆、臺中、嘉義等民進黨執(zhí)政縣市參訪,接連宣布前瞻建設利多。民進黨當局與地方執(zhí)政縣市的相互呼應、配合,自然會給外界留下“選舉綁樁”的批評口實。“前瞻基建”這項看起來很美的計劃也就難逃“分贓”、給“封口費”的質疑。
第二,重綠輕藍。攤開蔡當局擬定的“前瞻基建條例”草案可知,資源的分配完全是赤裸裸的“藍綠有別”、“重綠輕藍”。根據(jù)國民黨公布的各縣市核定前瞻金額及比例來看,民進黨執(zhí)政的高雄市提報2023億元(新臺幣、下同),核定1821億元,核準比例為90%;臺中市提報1600億元,核定1597億元,核準比例99.8%;臺南市提報1700億元,核定1400億元,核準比例82.35%。而國民黨執(zhí)政的臺灣人口最大縣市新北市提報4500億元,僅核定821億元,比例低至18.24%;另外國民黨執(zhí)掌的臺東縣更是“完全沒有收到要提報計劃的公文”,成為“前瞻計劃”棄子。此外,“前瞻基建計劃”最為重要的軌道建設部分,同樣是“重綠輕藍”,人口眾多、本應該得到更多的藍營縣市只能得到一些殘羹冷炙甚至顆粒無收,而人口不多的綠營執(zhí)政縣市卻“吃得很飽”。如此“大小眼”的政治考量,“前瞻基建計劃”當然不能讓多數(shù)民眾信服,也就很難得到多數(shù)民眾與主流輿論支持。
第三,內容灌水。蔡當局的“前瞻基建計劃”從今年初倉促起步,內容拼湊痕跡、“急就章”色彩明顯,計劃內容被認為“嚴重灌水”。該計劃不僅“效益評估”部分被曝出是“一字不漏照抄前朝的文件”,而且將打造新街景、改善停車環(huán)境、防止房屋漏水等“細枝末節(jié)”、并不前瞻的內容納入“前瞻”,根本就是不用心且不負責任。蔡當局的這種心態(tài),很大一部分是應為知道這一計劃目的就是為了“分錢”,所以只要戴一頂?shù)暮寐?、好看?ldquo;前瞻”帽子,而無需在具體內容上多費功夫,便能夠從臺灣民眾的口袋騙錢。在此心態(tài)下,難怪臺灣輿論會罵蔡當局“比詐騙集團還要狠心”。
第四,方向偏差。“前瞻基建計劃”內容包羅廣泛,但從預算金額看,有一半的預算是用到軌道建設。這一點,恰恰是臺灣民眾對“前瞻基建計劃”質疑較多之處。從臺灣過去的軌道建設經(jīng)驗來看,一些地區(qū)雖然建設了不少地鐵、軌道,但由于乘坐人很少、配套不足,導致軌道項目出現(xiàn)“巨額虧損”,引起島內對是否有必要多建軌道的普遍質疑。再加上軌道投資被認為是“效益最低的投資”,其投資金額雖然很大,但帶動的就業(yè)機會很有限,同時承包軌道建設的大多數(shù)是大公司、大企業(yè),中小企業(yè)、一般民眾很難從中享受到建設紅利。所以當蔡當局將重心放在軌道建設時,民眾很難歡迎。此后,蔡當局雖對法案內容進行部分修改,加入了少子化、食品安全與人才培育促進就業(yè)三個新項目,但這項調整預算只占總預算的1%,顯然不符合外界期待。
第五,債留子孫。“前瞻基建計劃”廣受島內輿論質疑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浪費臺灣民眾的民脂民膏,給繼任者與下一代“挖下錢坑”。連民進黨自家大佬林濁水都批評“前瞻條例”法案是“超級大錢坑法案”。蔡當局提出的這一法案最初是計劃8年投8800多億,即使后來在國民黨反對之下,年限、預算“砍半”,但根據(jù)法案第七條規(guī)定,四年后后續(xù)執(zhí)政者可以“特別預算”的方式繼續(xù)舉債4200億元,且不受預算法第二十三條與公共債務法第五條第七項規(guī)定之限制,也就意味著只要獲得民意代表機構同意,當權者可以“完全常態(tài)化”大量舉債。如此一來,只會給臺灣下一代“挖下錢坑”,讓臺灣地區(qū)的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讓臺灣的“世代不公平”問題越加嚴重。
(陳桂清,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海外網(wǎng)專欄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