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2月19日訊 據(jù)《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1992年12月初,香港啟德機場。工作人員將包括兵馬俑、金縷玉衣在內(nèi)的22箱國寶級文物,安放到臺灣華航貨機后,飛機平穩(wěn)地飛向臺北。在兩岸分隔40余年后,大陸文物首次飛越海峽,趕赴臺灣同胞盼望已久的“約會”,拉開了兩岸文物交流的序幕。 
兩岸文物交流20周年、兩岸開放交流25周年之際,此次“破冰之旅”的親歷者——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名譽副會長許青松接受了筆者的專訪,講述了這段并不如煙的往事。
選最好的文物去臺灣
1991年,52歲的許青松從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研究室調(diào)到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接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籌備首次大陸文物赴臺展出。
“在兩岸相互敵對的年代,臺灣當局管大陸地區(qū)的文物叫‘逆產(chǎn)’,而大陸則稱1949年文物遷臺為‘劫掠’?!痹S青松說。
1987年兩岸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后,臺灣文化界人士呼吁當局立即修改有關(guān)規(guī)定,放行大陸珍寶到臺灣展出。
在兩岸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臺當局于1992年通過“大陸地區(qū)物品管理辦法修正案”,放行大陸文物赴臺展出。當年10月,“大陸古物珍寶展”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臺灣承辦單位為展望基金會。
國家文物局隨即召集有關(guān)專家討論選什么珍寶去臺灣,最后大家一致通過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的文物?!霸谶@次赴臺文物展中,我們從陜西秦兵馬俑博物館調(diào)集了包括將軍俑、士兵俑和戰(zhàn)馬俑在內(nèi)的10尊陶俑,通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調(diào)集了中山靖王金縷玉衣以及長信宮燈等重要出土文物?!痹S青松說。
如同見到心儀已久的情人
1992年12月1日,許青松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鄭邵宗搭乘華航班機飛抵臺北?!芭撻T一開,我一眼看到展望文教基金會的負責人李慶華、李慶安兄妹站在登機口迎接我們,當我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這片陌生的土地一下子變得親近了?!?/P>
次日,兩位大陸文物專家與李氏兄妹及部分臺灣文博人士共同前往桃園機場,迎接22箱、110件大陸文物,并進行驗關(guān)工作?!霸谖奈锏诌_前,有臺灣媒體造謠說,大陸來臺文物是贗品,還說兵馬俑里藏著真人。隨著現(xiàn)場文物的開箱,這些謠言不攻自破?!痹S青松說。
而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臺灣專家看到文物后的激動。當時有臺灣記者問參加驗關(guān)的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林叔心“有何感受”。林女士回答說:“我非常激動,非常緊張,就像要見心儀已久的情人一樣?!?/P>
3天后,“大陸古物珍寶展”在臺北市外雙溪的玉山莊藝術(shù)館展出。主辦方原本只邀請了500位嘉賓參加開幕式,但現(xiàn)場卻擠進了2000多位希望一睹為快的各界人士。
這次展覽在臺持續(xù)了6個月,共吸引了38萬人次前來觀展。臺灣媒體用“盛況空前”、“萬人空巷”來形容展覽的盛況。
張學良夫婦細觀兩小時
展館里常常出現(xiàn)臺灣政壇、軍方高層人士的身影。時任臺灣行政機構(gòu)負責人郝伯村帶著警衛(wèi)和小孫子排隊買票時,被工作人員認了出來,將其“拉入”展廳。而蔣介石之子蔣緯國的“參觀團隊”則頗為排場。這位軍方高級將領(lǐng)帶領(lǐng)數(shù)十個隨員,一進門便風趣地對工作人員說:“我?guī)еR俑來參觀兵馬俑啦!”
在展覽開幕之際,海協(xié)會與?;鶗_成“九二共識”,時任?;鶗麻L的辜振甫先生也參觀了展覽。
最令人難忘的還是少帥張學良和夫人趙一荻女士來觀展的場景。
“那天聽說張將軍要來,我們都準備好去迎接他。車子一到,還沒等我們走上前去,將軍便自己走下車拾級而上,非常有軍人風范。他身后緊隨著夫人趙一荻?!痹S青松回憶說。
展室中懸掛了一張驪山腳下秦始皇陵的照片。張學良在照片前駐足良久,然后緩緩地對工作人員說:“這個地方,我很熟悉。”
當看到金縷玉衣時,張學良非常驚訝。了解到其主人是中山靖王劉勝時,他問道:“劉備是不是就是這個劉勝的后人?”對戲文頗有研究的許青松馬上回答:“京劇《甘露寺》中有一段唱腔,‘劉備本是中山靖王后,漢帝玄孫一脈留’,說的就是這個劉勝?!鄙賻浡牶笏实匦α似饋?。
參觀結(jié)束后,許青松對張學良說:“大陸人民非常懷念您,歡迎您回來看看?!彼卮鹫f:“謝謝!我也希望能回到家鄉(xiāng),但要時機成熟。”張學良夫婦參觀了兩個多小時后安靜地離開。
美夢成真和永遠的遺憾
玉山莊藝術(shù)館距臺北故宮不遠。當時兩岸故宮尚處在“不接觸”的狀態(tài),即使是兵馬俑這樣的高規(guī)格文物,也無法在臺北故宮展出。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秦孝儀卻常常以個人身份來到玉山莊藝術(shù)館,飽覽神往已久的珍貴文物。
“秦院長希望今后提高兩岸文物交流的層級,有朝一日讓大陸文物到臺北故宮展出。他說,一定想辦法讓四川廣漢的三星堆文物到臺灣來展出。”7年后,在秦孝儀主持臺北故宮的最后一年,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
在臺期間,與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教授石璋如先生的一段交往,令大陸專家不勝唏噓。
史語所是以殷墟考古發(fā)掘著稱于世的研究機構(gòu),石璋如先生曾參與過11次殷墟發(fā)掘。當年屆九旬的石璋如先生聽說大陸殷墟考古有新進展時,特別興奮,他請求大陸專家?guī)椭峁┮恍┫嚓P(guān)資料。許青松等通過多方工作,終于滿足了老人的愿望。
  然而,這位一生致力于殷墟研究的學術(shù)泰斗,在102歲仙逝之前,最終未能再回到安陽殷墟,成為了永遠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