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宣誓就職。新華社
臺海網6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韓國新總統(tǒng)李在明昨天上午正式宣誓就職,其臺海政策主張受到島內輿論普遍關注。一向鼓吹所謂“價值聯(lián)盟”以及“非紅供應鏈”,試圖拉美日韓下水,幻想將臺灣問題國際化的賴清德當局,被狠狠潑了一盆冷水,因為,李在明給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答案——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韓國不會介入。
6月3日韓國總統(tǒng)選舉投票前夕,李在明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被問及:“若中國大陸發(fā)動武力統(tǒng)一,韓國是否會向臺灣當局伸出援手?”明眼人很清楚,這個提問本身就是包藏禍心。美國《時代》周刊是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希望韓國當美國的馬前卒或小跟班,希望韓國能軍事介入臺海,至少希望在當下能與美國站在一起,用嘴炮來對中國大陸進行所謂“威懾”。
然而,李在明非常直接明快地回了一句:“等外星人入侵地球時,我才會考慮這個問題的答案。”啥意思?相信美國人聽得懂,賴清德之流更聽得懂。這可視為李在明宣示戰(zhàn)略清晰,即“不介入臺灣問題”。
李在明的臺海政策立場,其實是一貫的。他曾經在公開辯論中明確表示“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與韓國無關”,也多次炮轟前任尹錫悅在臺灣問題上的錯誤做法。李在明說:“我們?yōu)槭裁匆o北京添麻煩呢?何苦去干涉兩岸關系?難道我們不該顧好自己嗎?”
事實上,與日本不同,韓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在臺海問題上的表態(tài)都相對謹慎。只是到了尹錫悅時期,他為了配合美國的東亞戰(zhàn)略需求,自甘墮落,主動放棄戰(zhàn)略自主,一度叫囂說“臺灣問題不單是中國問題,更是世界問題”,試圖協(xié)助將屬于中國內政問題的臺灣問題國際化。但尹錫悅終究成為過去,他不僅被彈劾下臺,而且成為韓國史上首位在任被捕的總統(tǒng)。
目前看來,李在明有意將韓國對華政策重新拉回正軌,“不介入臺灣問題”的立場,是其務實外交風格的體現(xiàn)。
堅持一中原則早已是國際社會共識,李在明承認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這是基于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認知。避免介入臺灣問題,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對韓國而言是明智選擇。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極高。李在明援引數(shù)據(jù)佐證稱,中韓貿易占韓出口28%,半導體對華依存度高達63%。事實上,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280.8億美元,同比增長5.6%,中國連續(xù)21年穩(wěn)居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韓國亦重返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之位。
何況,韓國地處東北亞核心地帶,周邊安全環(huán)境復雜。李在明清楚,若介入臺灣問題對韓國意味著什么。因此他多次強調“韓國無法承受疏遠中國的代價”。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在明當選,韓國外交可能迎來“不介入、不站隊”的策略轉向,或為東北亞局勢注入穩(wěn)定力量。對“臺獨”分子而言,卻是再次遭遇重挫。
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只能由兩岸中國人解決。外交部發(fā)言人林劍表示,中方高度重視中韓關系,愿同韓方一道,堅守建交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