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聞:對于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一方面表示,“臺灣的前途應該由人民來決定”,希望“在野”陣營能夠整合出最強候選人,另一方面又稱會繼續(xù)用民眾黨候選人的身份拼戰(zhàn)到底,你作何解讀?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很顯然,柯文哲的這一表態(tài)可以解讀為兩層意思,一層是根據(jù)島內(nèi)的民調(diào),“我柯文哲要強過侯友宜”,“柯侯配”才是最強的組合,因此我只接受“柯侯配”。第二層意思是,假如國民黨與侯友宜不接受“柯侯配”,那我柯文哲就不惜破罐子破摔,參選到底。也就是說,為了讓國民黨與侯友宜接受“柯侯配”,柯文哲仍然在采取軟磨硬泡、軟硬兼施的策略。對此,侯友宜的回應是,尊重柯文哲,同時會堅定地走自己的路。
那么從中我們也就可以看出,當前柯文哲跟侯友宜以及國民黨之間,實際上是在玩一場對賭的游戲,或者說是所謂的懦夫游戲,就是都在賭對方會在最后一刻繃不住并且不得不作出重大讓步。
而在我看來,柯文哲之所以敢于跟侯友宜與國民黨賭到最后一刻,倚仗的無非就是兩樣東西:
一是“光桿司令”柯文哲是光腳的,即使賭輸了也是柯文哲一個人的事情,而侯友宜與國民黨則是穿鞋的,他們要是輸了,關(guān)系到的則是國民黨全黨的利益與前途。也就是說,柯文哲是在以一個人的政治前途跟國民黨這個百年老黨的政治前途在對賭;
第二是因為柯文哲的輸贏只是個人的輸贏,而國民黨則不僅肩負著防止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擔子,而且肩負著反對“臺獨”維護“九二共識”與促進兩岸關(guān)系和平發(fā)展的歷史重任。
正是基于這么兩個原因,柯文哲吃定了國民黨會輸不起,最后一定會作出讓步。我想,這就是朱立倫表示,“藍白合”只差臨門一腳,將交由本周三舉行的國民黨中常會來決定的原因。因為朱立倫認識到了,他個人承擔不起“藍白合”破局的代價,也作不了接受“柯侯配”的決定,必須要交由國民黨中常會來集體決策。
直新聞:那對于國民黨臨時中常會決定將韓國瑜排在不分區(qū)民意代表名單中第一名這件事情,你又怎么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們知道,藍營內(nèi)部一直有聲音在呼吁,假如“藍白合”不成功,那國民黨就應該做好獨自參戰(zhàn)的準備,并且把人氣最高的韓國瑜再度抬出來,推出“侯韓配”或是“韓侯配”。
因此,在“藍白合”仍然處于僵持不下的關(guān)鍵性時刻,國民黨將韓國瑜列為不分區(qū)民意代表名單第一名,的確是有向柯文哲示好的意味在里面。這等于是在告訴柯文哲,除了“藍白合”,國民黨不再作其它選擇。不過,國民黨的好心并不一定會換來柯文哲的善意回應,反而有可能會讓柯文哲進一步認識到“國民黨離了我柯文哲不行”,進而更加堅定地要求國民黨接受“柯侯配”。
當然我認為,國民黨將黨內(nèi)的“人氣天王”韓國瑜列為不分區(qū)民代第一名,也有要為2024選舉作好兩手準備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藍白合”最終破局了,或者即使“藍白合”成功了,也仍然未能贏得2024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選舉,那就充分發(fā)揮韓國瑜這個“最強母雞”的號召力,力保國民黨在2024民意代表選舉中贏得過半席位,進而穩(wěn)獲臺立法機構(gòu)負責人的寶座。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國民黨未能如愿拿回島內(nèi)的執(zhí)政權(quán),也可以利用控制臺立法機構(gòu)的優(yōu)勢,通過立法手段來對行政部門產(chǎn)生監(jiān)督和制衡作用,尤其是防止再度掌握執(zhí)政權(quán)的民進黨在“臺獨”的道路上瘋狂飆車。
直新聞:那對于民進黨今天(11月20日)確定以“賴蕭配”這一組合來參加2024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選舉一事,你又怎么看?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認為,賴清德與民進黨最終選擇蕭美琴,一是因為蕭美琴年輕,今年52歲,跟64歲的賴清德正好相差一個世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臺灣年輕人的選票,尤其是可以跟柯文哲爭搶年輕人的選票;第二則是因為蕭美琴是一個女性,可以跟賴清德形成互補,吸引臺灣女性選民的選票;三是因為蕭美琴擔任了好幾年所謂的“駐美代表”,跟美國各個方面都建立了關(guān)系,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彌與化解美國政壇揮之難去的“疑賴論”,也就是美國政界與民間智庫擔心“臺獨金孫”賴清德上臺之后會將臺海拖入到戰(zhàn)火當中。
不過我認為,即使“賴蕭配”能夠?qū)γ襁M黨的選情起到一定的加分作用,那也不能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真正影響和決定賴清德與民進黨選情的因素是這么幾個,第一個是“藍白合”最終是成功還是破局,假如破局了,那賴清德與民進黨真的可能躺著贏,假如成功了,那賴清德與民進黨將會兇多吉少,或者至少會陷入一番前途未卜的苦戰(zhàn);第二個挑戰(zhàn)便是近年來在島內(nèi)興起的因為害怕民進黨一黨獨大而產(chǎn)生的“下架民進黨”的呼聲,這股民意自始至終維持在六成以上,成為了民進黨2024選戰(zhàn)中揮之不去的夢魘;第三大挑戰(zhàn)就是在幾年的飄搖與動蕩之后島內(nèi)興起的期盼兩岸關(guān)系和平、臺海不要開戰(zhàn)的民意。這股民意的興起,使得民進黨傳統(tǒng)的“抗陸保臺牌”已經(jīng)不好打了。
作者丨劉和平,深圳衛(wèi)視《直播港澳臺》特約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