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道 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3月14日發(fā)表題為《天然氣、石油和今天的芯片:臺灣面臨21世紀的“荷蘭病”》的文章,作者是比森特·涅韋斯。全文摘編如下:
如果說有一些經濟體在新冠疫情危機中的表現(xiàn)比其他經濟體更強,那臺灣地區(qū)毫無疑問就是其中之一。該島自2020年以來的增長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行列。然而,臺灣正面臨一種曾在歷史上對其他經濟體造成重大破壞的威脅。
事實是,臺灣面臨著患上“荷蘭病”的風險。所謂“荷蘭病”是指一個經濟體,特別是中小經濟體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衰落的現(xiàn)象。但這一次的問題不在于原材料,而是在這個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上需求巨大、稀缺珍貴的半導體芯片。
在大流行之前,臺經濟已經嚴重依賴半導體出口,但新冠危機使這些芯片變得更有價值。這些微小的芯片給臺灣經濟帶來高額收益,但也增大了非半導體部門付出高昂代價或陷入某種損失境地的可能性。
根據哈佛大學制定的衡量經濟體出口多樣性和復雜程度的指標,1995年,芯片產業(yè)約占臺灣出口的5%,出口額約為60億美元?,F(xiàn)在,該部門已占其出口的30%以上,年出口額超過1300億美元。其影響類似于石油、天然氣或其他原材料資源對一個經濟體的貿易平衡可能產生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