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繼“基進黨”“立委”陳柏惟被罷免成功后,國民黨即將再進行政治動員倡導四大臺籍民眾投票案議題,以此與民進黨爭奪社會議題主導權,進而打贏2022年地方選舉,甚至在2024獲得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寶座。此次臺籍民眾議題與選舉脫鉤單獨進行,不同于2018年11月進行臺灣地方選舉結合臺籍民眾投票議題。此次選舉中,國民黨借由投票議題進行政治動員,挽救原本低迷聲勢得以高漲;而民進黨作為該法令催生者,念茲在茲以為臺籍民眾投票法令實踐“人民主權”及體現(xiàn)“直接民權”精神,然卻在下修門檻后集體政治失語,拱手將諸多議題話語權讓給國民黨及社會團體。
面對2018年臺籍民眾投票結合地方大選,國民黨運用投票議題進行有效成功選舉動員,取得15席縣市首長席次。然民進黨當局卻以選舉及投票案導致程序及選務混亂,最終運用完全執(zhí)政權,掌握立法機構進行修改而將投票案和選舉分開,一改既往決定。且宣稱投票案與選舉脫鉤,解決選務及投票所設置混亂問題,及培養(yǎng)民眾投票時可以理性,讓公共政策決定更周延而不被選舉激情所影響。先前高倡臺籍民眾投票案綁選舉,是直接民主精神展現(xiàn);現(xiàn)則宣導脫鉤,提高民眾理性思考公共政策形成之周延性及正當性。“執(zhí)政”前后立場不一致,導致國民黨的強烈批判。
民進黨當局曾以投票為臺籍民眾手中神圣無上權利,現(xiàn)卻成為影響其統(tǒng)治權之“雙面刃”,原本有關臺籍民眾投票的法令彰顯現(xiàn)代直接民權的立法精神,避免政黨、當局及議會失職及不作為,補充政黨政治及議會功能之不足。然而,此次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蔡英文在臺籍民眾投票案首場說明會桃園場,逐一說明核四、藻礁、美豬及投票綁選舉四項題目,并高喊“四個不同意”,指出“沒有哪一個政黨輸贏的問題”,呼吁民眾理性及冷靜思考,不能讓臺灣未來被政黨利益綁架,被政治惡斗犧牲。然而,民進黨當局并無開誠布公地充份解釋,為何主政前后政策立場改弦易轍。
回顧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陳水扁2000至2008年主政期間,共提出六大臺籍民眾投票議題,然因通過門檻過高,幾乎未能通過任何議案,成為名符其實“鳥籠公投”,此6案全部因投票人數(shù)未達50%門檻而遭到否決。其后2018年11月24日投票案綁地方大選,全臺性民眾投票針對第7案至第16案于進行投票,其中第7案至第12案、第16案同意通過,第13案至第15案遭到否決。國民黨正是運用十大臺籍民眾投票議案,進行政治動員,而通過7個議案也凝聚國民黨與社民團體、支持選民間政治聯(lián)盟關系。
面對即將而來2021年12月18日投票議題,“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投票綁選舉”、“珍愛藻礁”等4案進行投票。根據(jù)11月2日“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diào)顯示,在“若明天投票”情況下,“反萊豬進口”、“珍愛藻礁”、“投票綁選舉”三案同意票均呈壓倒性優(yōu)勢,傾向同意的比例分別為68.1%、47.7%、57.4%,傾向不同意則分別為25.7%、29.6%、34.2%﹔至于“重啟核四”案也是傾向同意票領先,達46.7%,而6個月前傾向不同意的比例高于同意。
另根據(jù)11月5日“臺北智會”發(fā)布民調(diào),除“重啟核四”外,其馀3案均是“同意”高于“不同意”,顯示力倡“4個不同意”的民進黨當局恐備受考驗。“重啟核四”支持度32.7%、不太支持35.1%。“反萊豬”支持度54.9%;不支持25.4%。“投票綁選舉”支持度為52.8%;不太支持26.1%、“守護藻礁”45.9.%;不支持18.7%。換言之,上述四大投票議題,被視為對蔡英文當局“執(zhí)政”信任度的檢核,一旦通過在政治意義形同否定其施政的正當性,反映出其“執(zhí)政”危機。。
從上述兩項民意顯示,除“重啟核四”案民調(diào)結果有所不同,其馀三案皆是“同意”高于“不同意”。根據(jù)民進黨“執(zhí)政”后修正的有關條文,規(guī)定臺籍民眾投票案的提案門檻從臺灣地區(qū)正副領導人選舉人總數(shù)5/1000調(diào)降到1/10000,連署門檻則從5%降到1.5%。 若投票結果中有效同意票數(shù)多于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以上者,即為通過。若是上述民調(diào)結果無誤,這四大議案恐將全部通過或至少通過三案。其中“重啟核四”案系之理由是:2018年“以核養(yǎng)綠”的投票案通過,“非核家園”政策已被多數(shù)民意所否決,然民進黨當局仍堅持廢核四,并以核廢料無法處理、第四核電廠重啟耗時久等理由,拒絕落實民意。此顯示即使臺籍民眾投票反對議案,似難拘束臺當局既定政策,如此臺籍民眾投票之意義何在頗引發(fā)爭議。
“四大投票案”來勢洶洶,頗有如風雨欲來恐發(fā)揮摧枯拉朽之效應,除反對核四議題一向是民進黨長期所主張,其馀3項皆是民進黨處于在野時期所極力倡議。而現(xiàn)在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不斷倡議“四個不同意,臺灣更有力”政治聲稱,試圖說服臺灣民眾投下四個議案之“不同意”票;而國民黨則希望藉此政治動員設定議程,提升選民對國民黨政黨之支持度及認同度。這將使原本單純公共政策議題,因政黨權力競逐而趨于復雜化。
因而,民進黨當局亦可能會將“四大投票案”轉(zhuǎn)換成“藍綠對決”,同時鼓吹揚升“抗中保臺”路線,從而上升至國家認同分歧及“反中”與“反中”路線之對立。民進黨正透過百場座談,試圖在公共輿論市場上取得“四個不同意”主導權及政策話語權;國民黨能否運用此機會逆轉(zhuǎn)勝,取得政策主導權及話語權,實現(xiàn)再度“執(zhí)政”機會,奠立贏得即將到來地方選舉及2024選舉勝利之基石,正考驗新任黨主席朱立倫之政治智慧及黨內(nèi)凝聚、團隊合作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