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任陸委會主委室主任、前新北市經發(fā)局長施威全。(摘自施威全臉書)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 報道 民進黨當局擴大開放美豬美牛引發(fā)爭議,不少豬農憂心造成產業(yè)沖擊。雖然有官員認為美豬不會帶來太大的沖擊,但前新北市經發(fā)局局長施威全以臺灣雞的遭遇為例,直言“今日雞農,明日豬農”,要豬農們警惕美豬沖擊。
施威全在政論節(jié)目《新聞深喉嚨》中表示,民進黨當局稱會參考飲食習慣和臺灣地區(qū)相近的日韓以及國際標準的說法有問題。他質疑,所謂的國際標準,其實只是少數國家的標準,而非世界通用標準,“為什么臺灣要吃瘦肉精的豬?但美國豬賣到中國大陸、俄羅斯、歐盟都沒瘦肉精,所以這不是世界標準。”
施威全指出,他太太是日本人,而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臺灣人其實不一樣,且大部分的日本人并不食用內臟,因為飲食習慣不同,所以日本的標準對臺灣人是不是用的。
施威全還發(fā)現,針對肉和內臟的瘦肉精規(guī)范標準不一樣,并解釋因為豬吃飼料或打針,在內臟的殘留的濃度比較高,所以故意讓內臟的的最高許可量高,“但偏偏我們吃的是濃度最高的部分。”
對于日前衛(wèi)福部門主管陳時中稱吃到美豬的機會很低,以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臺灣人偏好溫體豬,且進口豬市占率不到1成,臺灣豬很有競爭力的說法,施威全以雞肉市場現狀為例反駁,“現在臺灣本地雞肉占本土的比例是多少?2008本地雞是73%,到了今年7月本地雞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輸給進口雞了,主要的理由是價格的關系。”
施威全質疑,“你可以做這樣的預測嗎?你可以說今天空氣質量好 所以下禮拜空氣質量也很好,有人做這樣的政經推演嗎?你怎么可以以今天的現況,考慮未來的事實呢?”
最后,施威全說,美國豬到底會不會對臺灣豬造成沖擊,看雞肉的情況就知道了,“所以今日的臺灣雞,就是明日的臺灣豬;今日的雞農,是明日的豬農”并呼吁養(yǎng)豬業(yè)者必須警惕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