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解封冰島模式以入境檢測代替14天居家檢疫。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歐盟7月起對數(shù)個非歐盟國家及地區(qū)開放邊界,首波開放名單包含日本、韓國、泰國、加拿大等,對于大陸也有條件開放,臺灣地區(qū)則未出現(xiàn)在名單當中。對于防疫成績一向自豪的指揮官陳時中解讀是“政治考慮”,然而陳時中可能忘了,臺灣第二波疫情就是來自歐美與大陸的“差別防疫”而引爆的境外移入案例,難道這就是依據專業(yè)考慮?當禁令逐日松動,指揮中心應盡速放下“政治”,拿出科學和科技,讓邊境管理更有智慧。
臺灣指揮中心至今維持每周記者會,細數(shù)連續(xù)70多天沒有本土感染,陳時中更是周周全臺跑透透示范臺灣O本土案例的防疫旅游,然而當日本女留學生從臺灣返日時被日方宣布確診,陳時中立即改口:“從來沒有說臺灣沒有小區(qū)感染”。因為臺灣拒絕廣篩的政治考慮,戳破了小區(qū)防疫神話。
美國確診數(shù)每日創(chuàng)新高,歐盟科學防疫,拒絕防疫不佳的美國;當臺灣地區(qū)宣布進一步松綁境管措施,開放轉機和境外人士來臺時,對于國際認證防疫排名遠優(yōu)于臺灣的大陸,則無條件禁止,請問陳時中,這是科學還是政治?
若要科學防疫,指揮中心就應該拿出讓國際信服的篩檢數(shù)據,例如同為防疫模范生冰島,主動對民眾篩檢,從大量的檢驗結果做出更智慧式的精準管理;因為掌握只有萬分之三的確診風險,因此結合科技做出智慧式邊境開放防疫政策,以挽救頹喪的經濟,而不是以普篩沒有效率為由就始終沒有作為。
歐盟沒有將臺灣地區(qū)納入開放名單,顯然“陳時中防疫”,歐盟并不買單。陳時中若還是停留在別人都是政治考慮,自己才是專業(yè)考慮的神壇上,當臺灣篩檢數(shù)字拿不出來,就算感染個案真的很少,也很難以取信國際,民進黨當局口口聲聲說“Taiwan can help”,實則暴露“Taiwan need help”的窘境。臺灣開放邊境,還沒準備好。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