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6日投票通過,傾綠政治評論員陳淞山分析原因指出,臺灣與中國大陸目前關系復雜、敏感與多元,韓國瑜處在這個政治浪頭上,被當成必須除之而后快的政治“祭品”,被罷免掉也只是剛剛好的政治宣泄口而已。
陳淞山提醒民進黨,不要去刻意挑釁大陸,這是目前民進黨當局穩(wěn)定政局與兩岸情勢該有的務實作為,絕對不能在贏得罷韓戰(zhàn)役后“囂張過頭”,在別人或敵人的傷口上大灑鹽巴,甚至刻意制造更多的“反中”仇恨氣焰,把臺灣更推入危險的火坑當中。
韓國瑜罷免案投票率42.14%、同意罷免票為93萬9090票,并超過韓在2018年高雄市長選舉時得到的89萬2545票。
陳淞山指出,超乎預期的自主年輕選票及其自動自發(fā)的民粹動員力量,才是韓國瑜最后被成功罷免的“關鍵因素”,而這個“民意如流水”的關鍵因素如今卻正主宰著臺灣政局變動的“關鍵主因”,不是藍綠顏色問題,而是臺灣與大陸千絲萬縷的復雜、敏感與多元的關系問題。
他說,問題是,如果這個政治客觀情勢與政局發(fā)展解讀是正確的推論,那么問題就真的很嚴重了!除了韓國瑜的從政風格與個人因素之外,卻因為“大陸因素”的政治大環(huán)境而大幅度推升了其施政信任度與滿意度的支持聲勢,從去年香港暴亂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所激起的“反中”民粹氛圍,造成民進黨全面執(zhí)政,韓國瑜被高票罷免,再加上美國11月的總統(tǒng)大選,在特朗普總統(tǒng)為了競選連任所操縱的中美對抗沖突大戲,“臺灣問題”會被操弄到什么樣的地步?兩岸之間的“反中”、“反臺”民粹對撞攤牌局面會爆發(fā)到何等境地?蔡英文會不會訪問美國,甚至與特朗普總統(tǒng)會面?大陸是會對臺進行“非戰(zhàn)爭”的“懲罰性軍事行動”或“動武行動”?這些可能一觸即發(fā)的連鎖效應,恐怕都是下半年當中難以避免且只能直接面對的嚴峻且險惡挑戰(zhàn),民進黨當局做好該有的因應準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