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蔡英文上臺,臺灣再度政黨輪替。四年來,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士氣低迷,又遭民進黨清算,舉步維艱。盡管一度憑“非典型”政治人物韓國瑜的崛起,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中打出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但最終又在2020大選中失去了重返施政的機會,整個過程猶如坐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
本周《臺灣新聞臉》“臺灣這四年”系列節(jié)目,我們擷取國民黨這四年來在關鍵節(jié)點出現(xiàn)的標志性人物,透過他們的作為和表現(xiàn),一同探討“百年老店”國民黨的困惑及未來走向。
洪秀柱:挺身而出 卻“英雄無用武之地”
2016年1月,國民黨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中遭遇大敗,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為敗選負責,辭去黨主席職務。在黨內一片低迷的氣氛中,洪秀柱挺身而出,宣布參加國民黨主席補選并成功當選,成為中國國民黨創(chuàng)黨以來的首位女性黨主席。
但此時的國民黨正處于異常艱困的時期。一方面,民進黨當局來勢洶洶,對國民黨黨產進行清算,洪秀柱為了給黨工發(fā)薪水,四處籌款,并以個人名義舉債上千萬新臺幣才得以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國民黨內因為黨務改革、兩岸政策等議題頻生事端,洪秀柱與臺立法機構國民黨黨團以及部分中常委出現(xiàn)難以溝通的狀況。
2016年12月21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將2017年黨主席選舉提前到當年5月20日。時任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副主席郝龍斌、前副主席詹啟賢、臺灣地區(qū)前副領導人吳敦義、前民意代表韓國瑜及潘維剛六人積極登記參選,這也是國民黨主席選舉史上競爭最激烈、參選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
最終,吳敦義以52.2%的得票率、超過14萬票的得票數(shù),順利奪下黨魁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