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專機私煙案首波偵結起訴后,逃漏稅捐的購煙大戶也在近3個月后偵結,27名蔡英文辦公室侍衛(wèi)室內衛(wèi)組后勤小組成員全數認罪獲緩起訴,看似漂亮結案,實際卻不難看出在蔡當局早設定的責任斷點之下,讓吳宗憲等基層軍官扛起所有責任,如此雷大雨小分段偵結方式,確實已助蔡當局平息民怨而鞏固選情。
私煙案中,吳宗憲只是少校行政參謀,在安全部門乃至特勤中心,都是小角色,即使經辦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出訪任務,肯定只能服從命令,被北檢依“貪污治罪條例”的重罪起訴,屬于吳宗憲長官的少將主任林國欽卻只是逃漏稅捐的購煙大戶,只能說蔡辦停損設得妙,北檢也辦得好。
只是,吳宗憲背后的授意者是誰?北檢迄今沒有交代,即使“單純”的購煙大戶,北檢從9月23日傳喚林國欽等安全部門內的購于大戶后,就開始研究結案,沒想到這件被告全數認罪的逃漏稅捐案,北檢竟還要用1個多月時間才能結案,期間甚至傳出未曝光的蔡辦咨議也買煙的爭議,北檢有沒有配合蔡辦停損步調?自有社會公評。
再者,吳宗憲、張恒嘉等基層軍士官雖被重罪起訴,但在沒有授意的長官、缺乏高層的指示,這些被告是否構成貪污重罪的犯行“事證”,未來在法庭攻防中,是否能經得起法院檢驗,都值得商榷。
私煙案重創(chuàng)蔡當局威信,更讓蔡辦和安全部門顏面無光,當初把犯行推向前朝,切割與蔡英文無關的論述,如今看來的確扭轉了危機。然而,檢方偵查犯罪不應自我設限,行政究責更應由上而下,否則崩壞的將是整個臺灣執(zhí)政體制。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