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也曾是臺灣政壇有名的“北神”,而且可稱得上“神乎其神”。
2015年,他剛當上臺北市長時,曾放炮說:“好人不愿當官是目前最大問題;官商勾結讓好人更不愿意當官。”
他還直指郭臺銘囂張:“臺北市政府是公署、公家機關,不是鴻海公司附設臺北市政府,沒有一家財團可以限時48小時內(nèi)要北市府做甚么事情……財團怎么可以如此囂張?”
這樣的語言曾為柯文哲吸引了選民的足夠關注,也為他開辟了炮聲隆隆的戰(zhàn)場。但轉眼,對戰(zhàn)的雙方就眉來眼去,好似全忘了曾有的齟齬。
臺灣民眾黨目前是靠柯文哲一個人的“魅力”在搶票,而他昔日背景——曾受民進黨合作禮讓,也和“時代力量”一起分享“白色力量”的選票,可說是從泛綠陣營起家。
不過,他與綠營撕破臉后,開始轉而向藍營招手。
柯文哲除了積極拉攏在國民黨2020初選中落敗的郭臺銘,也一直和“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維持關系,他不僅企圖爭取國民黨支持者,更進一步瞄準親民黨,想要挖對方的墻腳。
說得更直白些,柯文哲從綠營討不到便宜后,轉而開始蹭藍營,企圖從國民黨和親民黨之間再撈些好處,拼命與這兩黨人士接觸,就算這些政治人物無法帶人投靠,也能營造柯文哲和臺灣民眾黨的聲勢,為2024積攢力量。

眼看2020大選回歸藍綠對戰(zhàn),柯文哲“大夢”初醒,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這個“大饅頭”,不像臺北市長那樣容易“一口吞下”;拼民代選舉,籌謀2024的“大夢”,是柯文哲悟出的“正道”。小編是清晰地看到,柯文哲那些信手拈來、脫口而出的所謂“第三力量”、超越藍綠,不過是一個個好聽的幌子,實際上他和他以往深惡痛絕的藍綠政客并無差別。臺灣民眾呢?他們看到了嗎?失望了嗎?還是已經(jīng)麻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