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然韓國瑜的基本盤穩(wěn)固,“韓粉”忠心不二,但隨著這場活動的進行,我還是能從一些小小的細節(jié)看出變化。去年島內縣市長選舉,“韓流”席卷全臺,韓國瑜所到之處眾人皆不愿離開,可謂全神貫注。但是這一次,韓國瑜講話時現(xiàn)場觀眾的呼應稍有減弱,甚至還出現(xiàn)了“韓粉”左顧右盼、交頭接耳的情況。臨近尾聲,臺上的韓國瑜等人還在獻歌時,也有不少支持者選擇靜靜地收好椅子起身離開。
不可否認,流程安排以及場地租用時限某種程度影響了支持者的情緒,然而從韓國瑜發(fā)言的本身來看也存在一定瑕疵——也許是因為太在意對手陣營和“韓黑”攻擊,這次造勢韓國瑜沿襲了去年“九合一”選舉時的方法,就“討厭民進黨”和“反抹黑”不斷舉例,為臺下的支持者打預防針。

也許這一類喊話一開始會讓聽眾有所共鳴,但時間一長也容易產生聽覺疲勞。而當提及做為候選人如何履職時,韓國瑜也是多采用與現(xiàn)任施政者蔡英文對比的方式,能落到實處的話聽起來少了,描繪藍圖的遣詞造句也略顯空洞。雖然,現(xiàn)場的支持者大多并非經濟選民、知識選民,對政策、愿景未必能夠有感,但最后帶來的反效果卻是,韓國瑜為了激起支持者的回應,說了一些實在難登大雅之堂的話,也許一時有人覺得韓國瑜“斗得猛聽得爽”,但再怎么用“庶民”做前綴,畢竟選的是一個“高階政治人”,一時言語上的所謂“爽度”,可能一再降低自身格局不說,之后恐怕又會因此招致一身麻煩。

另外,造勢現(xiàn)場支持者的年齡族群分布,確實仍有年紀偏大的現(xiàn)象,在年輕族群上的動員乏力,是韓國瑜接下來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不止年輕族群,中間選民、“知識藍”和“經濟藍”民眾,他們最介意的,恐怕是一介“失意政客”搖身變成了市長,“得到太快,還來不及兌現(xiàn)諾言,卻又想要得到更多”。
在新北造勢的現(xiàn)場,我們聽著臺上來來去去的政治人物竭盡全力細數(shù)對手陣營的不是,聲嘶力竭拉票喊口號,看著臺下激情四射的支持者振臂呼應仿佛不知疲倦,也不知道真的能入耳且入心的話有多少。

幾個月來,各路有意競逐2020人馬的報道充斥島內的媒體與網絡,雞毛蒜皮的無聊事都能制作成新聞報道,不過反復播放,卻鮮少聽聞他們究竟有什么施政的成果或令人耳目一新的政策愿景。
島內輿論界直言不諱,媒體對這場2020選舉的重視,反映出臺灣民眾對于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的重視,因為這個位子上掌握著最多的資源,主導著臺灣政策的方向,無論哪個政黨或個人,打贏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戰(zhàn),就等于將肩負起臺灣2300萬人的命運。而在一次次的選擇和背離間,看似島內民眾是行使了“選擇的權力”,實際上失去的卻是理智和尊重,再加上臺面上政治人物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只能讓人嘆一句,選舉是一場迷思,更是一團迷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