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 陳水扁 資料圖
事實上,柯、扁兩人關系一直頗佳。陳水扁在2月底其臉書的“新勇哥物語”中即提到,此次他同意和柯見面,有不少朋友反對,但當年他被關時,許多醫(yī)界人士關心他,卻不敢站出來,柯不但到監(jiān)獄看他,還當他民間醫(yī)療小組召集人,讓他點滴在心頭。這次柯扁會后,陳致中也代表陳水扁公開感謝柯文哲當年的相挺,可見盡管柯選上臺北市長后,曾譏諷扁是在“裝病”,但扁、柯情誼不減,尤其如今柯已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利害思考與影響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扁更是此中高手中的高手,應否合作?如何結(jié)盟?彼此當然會有政治利益的盤算。
這幾年臺灣政治變化非常快速,快得讓許多政客目不暇給,選民也難以適從,而柯文哲絕對是個中翹楚與異數(shù)。從政治屬性來看,他原本是外科醫(yī)生,自稱深綠政治素人參選臺北市長,因緣際會獲得民進黨禮讓,高票擊潰國民黨候選人順利當選,繼而改走中間路線,在兩岸主張上與民進黨漸行漸遠,如今更與民進黨當權(quán)派幾近翻臉。再從聲勢起伏看,他徹底改造了選戰(zhàn)的模式與節(jié)奏,以政治“網(wǎng)紅”之姿,橫跨藍綠中間選民,其間也曾幾度聲勢受挫,但很快又盤旋上揚,跌宕翻轉(zhuǎn),充滿戲劇性與不可測性。
最微妙的是,他儼然已成當今政壇最“百搭”的政治人物,彷佛什么樣原本不兼容的主張或人物,都可以找他合作配對。除了他自己出來選,“蔡柯”、“韓柯”都有不少人認為可以配,現(xiàn)在連“柯扁合作”也成為可能,這究竟是柯文哲的優(yōu)點或缺點,甚至根本就是他的盲點,恐怕柯自己都說不清楚、想不明白。
根本的關鍵就在于,柯的從政理念到底是什么?
他既是不藍不綠、超藍超綠,也是可藍可綠、忽藍忽綠。從正面看,柯非常務實理性、不走極端、沒有意識形態(tài)的堅持,通權(quán)達變的可塑性很強;但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與主張,就會成為沒有原則、缺乏中心思想、隨勢而動、隨機而變、難以信賴的人??聫恼r間并不長,他時而挑戰(zhàn)藍營論述,時而針砭綠營施政,因而能爭取到藍綠中間選民的好感。不過,角逐“大位”,畢竟不同于臺北市長,在臺灣方向的問題上必須有清晰的理念與主張,不容模糊。
如果柯扁結(jié)盟,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柯文哲主張的“兩岸一家親”論述是否仍然存在?他會不會為了爭取陳水扁及其支持者的認同而再次“道歉”?如果他繼續(xù)主張“兩岸一家親”,又如何應對陳水扁與“獨派”的施壓?
其次,面對扁與“獨派”所積極推動的“公投制憲”,乃至于“臺獨”行動,柯是認同或反對?他的主張與響應又是什么?
這兩大關鍵問題不容柯用網(wǎng)絡式語言法閃躲回避,因為這不僅牽涉到“柯扁結(jié)盟”的成敗虛實,更攸關臺灣的存亡發(fā)展。
本文原摘自臺灣《中國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