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地區(qū)領導人大都如此。盡管陳水扁如今在網(wǎng)上說,必須去華盛頓參加“口試”是“迷信、搞花絮”,并舉例他2000年競選前就沒有去過美國。但是,在2003年,也就是陳水扁爭取連任前一年,他也曾過境美國,還在紐約住了兩晚,見了不少美國要人。
馬英九也蕭規(guī)曹隨。2006年3月,已經打算競選2008年的小馬哥赴美訪問9天,并會見了時任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及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克羅奇,雙方交流了3個多小時。2011年,為了爭取2012年能夠連任,馬英九派出其心腹、選戰(zhàn)操盤手金溥聰赴美進行溝通,希望贏得美方信任。
國民黨如此,民進黨也是如此。2011年,當時馬英九的對手蔡英文赴美國訪問。就在她結束華盛頓之行后,《金融時報》引述一位奧巴馬政府官員說,蔡英文讓美方懷疑她“并無意愿與能力繼續(xù)維持過去幾年兩岸享有的穩(wěn)定關系”,這一消息對蔡英文當時的選情造成了傷害。
不過,蔡英文2015年再度訪美時,情況已經大不相同。當時,蔡英文強調兩岸要“維持現(xiàn)狀”,讓美國放心不少,并見到了多位政府高官。蔡英文順利通過了美國的“口試”,也讓她在2016年選舉中加分不少。
2020年地區(qū)領導人選舉在即,臺灣政客又如過江之鯽般前往美國,他們能否得到華盛頓的首肯,又會給兩岸關系帶來哪些影響,外界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