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蔡英文繼續(xù)進行著走訪敗選縣市的“傾聽之旅”,一是增加接受媒體訪問的機會,只要行程中有空當,幕僚就會拿出許久不見的“烤肉架”(麥克風架);二是親自撥了幾通電話給過去一起打拼、認識的黨工,這讓不少基層黨工受寵若驚。
綠營內(nèi)部相當憂慮,紛紛喊話要傾聽民意,會得罪人的政策都不宜在未來一年匆匆上路。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當局一定要盡快把過去兩年多來造成爭議的戰(zhàn)場清理干凈,不要再深陷其中,也不要對抗民意,一意孤行。
然而也有人對蔡英文的“傾聽之旅”持質(zhì)疑態(tài)度。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稱,就在2日下午蔡英文抵達嘉義市進行檢討座談時,嘉義市長涂醒哲競選總干事、中執(zhí)委陳茂松缺席受到矚目,他事后受訪時表示,蔡英文此前表示,對于檢討大家“可以大鳴大放,但別為難同志”。他表示,檢討說真心話還要綁手綁腳,不如不說,因此選擇沉默以對。
臺灣世新大學(xué)副校長游梓翔在社交媒體上撰文表示,蔡英文的“傾聽之旅”是一場“檢討別人的檢討之旅”,比如提到“假新聞”等例子,比起自我檢討更像是在檢討別人。他指出蔡英文寫的公開信中,提及“我們說了一些太艱澀的語言,百姓聽不懂;我們的價值太進步了,百姓跟不上”,所以所謂的檢討其實只是暗諷“百姓又笨又慢,才會投票給另一個黨派”。游梓翔表示,“以菜換蔡”已成最新的臺灣共識,“賣菜郎”韓國瑜在高雄掀起韓流,新北市長朱立倫也當起“買菜郎”,“菜”其實是臺灣人轉(zhuǎn)換腦袋、重視經(jīng)濟、追求幸福的隱喻。中時電子報引用作家陳芳明的話感嘆,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中只談“臺灣價值”,不談“進步價值”,這樣下去就不用參加兩年后的“大選”了。【環(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huán)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