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學者“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記者會”現(xiàn)場。姚志平攝
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近日決定,對現(xiàn)行中學社會領域課綱進行修改,在高中“中國史”教學中不再使用傳統(tǒng)的朝代編年史,并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架構下討論。該決定連日來引發(fā)島內輿論持續(xù)抨擊和批判,臺灣專家學者通過連署、聲明、座談等形式,揭露臺當局“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斥其用心險惡,數(shù)典忘祖。
“去中”媚日之舉
臺灣文化與教育研究協(xié)會8月22日召開“反對去中國化歷史課綱”座談會,并發(fā)表新聞稿指出,臺教育主管部門通過的歷史課綱,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目的在于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系,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
臺灣的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徐泓說,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等歷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都竭力建構島內學子的“臺獨”史觀,現(xiàn)在他們成功了,讓“中國史”消失以融入“東亞史”里面。外界反對這樣的課綱,但民進黨不可能改變,因此他呼吁所有老師在課堂教學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史觀,堅持“中國史不是外國史”、“中國人講中國史”。
臺灣師范大學東亞系教授張昆將說,他雖然教東亞史,但反對在高中階段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下討論。初高中是建構認同的階段,應該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及歷史,但民進黨卻在高中歷史課綱中,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這是去中華文化及“去中國化”,非?;闹嚕瑫斐赡贻p人對國家認同的混淆及分裂。
臺中二中歷史老師伍少俠說,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最后會淪為“豬八戒照鏡,里外不是人”。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有一些基本的文化基礎,否則所學的知識會片段與主觀,而中國史就是那個文化基礎。臺教育主管部門通過的歷史課綱,切斷臺灣人和中華文化的關系,會造成文化無根及學生歷史學習的紊亂。
臺灣藍天行動聯(lián)盟等22個團體近日到臺教育主管部門前抗議,稱民進黨正在推動的歷史課綱,骨子里是“去中國化”,是加強媚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