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因此,當吳音寧的適任與否受到外界質疑時,蔡英文立即在民進黨中常會指示黨政部門要協(xié)助她進行“政治攻防”,其間軌跡即不難理解。也因此,當臺北市長柯文哲派人到北農公司查賬時,“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立刻挺身護航,質疑“政風單位可以到民營公司查賬嗎”;其心態(tài),也充滿回護“自己人”之心,而非論斷是非。何況,如果臺北市府沒有資格對其所屬民營農產公司查賬,那么“農委會”質問臺北市府不該查核北農,難道沒有撈過界?

(陳吉仲)
“農陣”成員相繼“入朝”為官或進占要津,從積極面看,是臺當局重視社運工作者的訴求,并給予他們推動及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但從消極面看,以推動社會運動的方式來推動政策,亦可能發(fā)生決策偏歧的問題,未必解決得了現實弊端,反而可能使整體情況惡化。尤其,像吳音寧這樣缺乏任何經營經驗,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連應付平日復雜的管理工作都有困難,如何奢談改革?
再看,陳吉仲身為“農委會副主委”,他花了許多時間為吳音寧辯護及護航,反倒是今年以來發(fā)生各種果菜價格暴跌的“菜賤傷農”及“果賤傷農”問題,卻不見他提出什么長短期解決之道。這種表現,農運人士出任農政高官,意義何在?同樣出身“農陣”的民代蔡培慧,去年在“一例一休”之爭中提出“做一給四,做五給八”的高額加班費,因為過度理想化引起大小企業(yè)和商家強烈反彈,最后要被迫修法改為核實計算。如此,也說明施政若徒托空言,結果將弄得社會紛紛擾擾,民眾無所適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