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臺北舉行的“臺灣新世代最向往企業(yè)”發(fā)布會
臺海網5月14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臺灣社會低薪化已成為新常態(tài),尤其年輕人的收入所得“甚至倒退到20年前”。因應于此,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賴清德14日端出所謂“政策牛肉”,盼能解決青年低薪問題。包含公家機關相關人員的起薪調高到3萬元(新臺幣,下同),并建議將目前社會上的基本工資時薪140元往上調到170元。
不過,學者分析指出,這些還是治標不治本。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告訴導報駐臺記者,這20年來,臺灣都在“吃老本”,既無新產業(yè)也無新的企業(yè)家,怎么會帶動加薪能量?因此,對臺灣青年來說,除了選擇西進大陸,留下來的人既然一份工作的薪水不夠用,那就做多份好了!于是,這幾年來,“斜杠青年”正在臺灣崛起。
互聯(lián)網助推“多職人生”
所謂“斜杠青年”,斜杠一詞源自于英文“Slash”,是美國一個專欄作家2007年就提出的形容多元職業(yè)的概念——因在履歷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qū)分不同職業(yè),于是“斜杠”便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就在本月初,專注于報道島內職場動態(tài)的《cheers快樂工作人》雜志在臺北舉辦“臺灣新世代最向往企業(yè)”發(fā)布會??偩庉嫳R智芳在接受導報駐臺記者采訪時指出,根據他們調查發(fā)現(xiàn),“斜杠青年”已成為翻轉臺灣職場的新力量,“多職人生的時代已來臨”,過去的一招半式闖江湖,一份工作做到底已經過去了。
可惜,對這些臺灣年輕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多職人生”,不是為了追求職能多元、發(fā)展不同興趣,而是迫于生存,“不得不斜杠”。
長期關注勞動議題的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分析指出,事實上,工作零碎化、工作彈性化這些概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存在,但現(xiàn)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數字平臺改變市場結構,讓本來必須受雇的勞工得以轉為自營作業(yè)者,在平臺上直接對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
可以說,移動網絡和共享經濟更助推了這一趨勢的發(fā)展,讓“多職人生”的生涯規(guī)劃變得可行。
靠兼差讓生活好些
在長期低薪與薪資停滯的現(xiàn)狀下,兼差成為臺灣青年族群不得不為之的生活形態(tài)。
26歲的一成目前在臺灣“立法機構”擔任研究助理,天天加班,假日也要保持隨叫隨到,月薪2.6萬元還不足以還清他的學貸;因此他必須兼職各式各樣的學術研究案及翻譯稿,才能支付在臺北生活的開銷。
30歲的陳奕先是個網絡工程師,白天為服飾零售業(yè)寫APP,月領55K(5.5萬元),即使薪水已經比同齡人高,但仍然無法滿足生活。所以,他晚上坐在電腦前當起翻譯,每個月可以增加5000元收入。
經營電子零件生意的廖孟秋今年35歲,他的兼職是當Uber司機。一天的理想行程是清晨跑一趟機場接送,上班時間開車跑客戶、接訂單;當天業(yè)務結束,再打開Uber載客。這樣的安排,讓他每月多了四五萬元進賬。
如果不當“斜杠青年”的話,就必須過著省吃儉用的低消費生活。因此,雖然感覺很累,但很多人還得咬牙堅持。
“斜杠”也可能白忙
“臺灣青年多重工作,有的是為了興趣,但更多時候其實是為了生存下去。”林佳和分析指出,在臺灣還有個怪現(xiàn)象,就是學歷越高,失業(yè)率也越高。“零工經濟的趨勢會讓企業(yè)盡可能把業(yè)務外包,降低人事成本,加上資訊科技的發(fā)展,也讓收入穩(wěn)定產業(yè)不會超過30%。”
從數據來看,臺灣青年的失業(yè)率很嚴重。上世紀80年代是4.5%至7.3%,90年代攀升到10%,2008年金融危機時是14.5%,2017年的數據是12.4%,排名世界第二高。失業(yè)率與犯罪率相關,更會制造出“啃老族”,導致青年與社會疏離。這是不容忽視的社會現(xiàn)象。
孫明德則認為,不只年輕人,臺灣整體薪資都高不到哪里去,因為臺大規(guī)模制造業(yè)外移,高附加價值產業(yè)一個個出走,這20年來臺灣沒有什么讓人印象深刻的新企業(yè)。“制造業(yè)外移后,沒能有效升級新產業(yè),談何帶動加薪能量?”
至于薪資提升的整體方向,孫明德進一步指出,臺灣的服務業(yè)還屬于高度管制的狀態(tài),需要“松綁”它,才可以帶動整個體系,再配合做大做強制造業(yè),薪資才能夠提升,年輕人才有希望。“斜杠青年”的現(xiàn)象越來越引發(fā)臺灣社會關注。有親綠媒體甚至評論指出,這種“不得不斜杠”的生活如今是臺灣青年的現(xiàn)實,就業(yè)環(huán)境若再沒一絲曙光,再忙再累恐怕都是白忙一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