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18“九合一”選舉 臺北市青年投票人數(shù)比較表。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距離年底臺灣各縣市“九合一”選舉剩不到1年,根據(jù)臺北市民政局資料,30歲以下的年輕選民約有30萬人,占整體選民接近1成4,甚至其中有超過14萬人是第一次擁有投票權的首投族。臺灣學者分析,年輕選民幾乎都沒有明顯的政黨傾向,且容易受到突發(fā)事件的影響,透過選票表達不滿或支持,候選人若有一定的基本盤,再拿到這些票,勝選機會自然增加,如何吸引青年選票,已成為候選人的重要課題。
據(jù)2014年臺灣“中選會”及臺北市民政局人口資料,當年20至29歲31萬人,其中首投族約10萬1288人,加上30至39歲45萬人,等于在總投票人口214萬人中,占了約3成5的比例;而2017年12月的人口數(shù)據(jù)則顯示,20至29歲約30萬人,其中年底可投票的19至23歲首投族約14萬人左右,30至39歲則為42萬人,比例變化不大,但首投族卻多了4萬人。
臺灣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賴岳謙指出,以選民結構來看,具有明顯政黨傾向者近年來不斷減少,推估甚至可能不到全部選舉人口2分之1;至于沒有政黨傾向者,則以40歲以下占多數(shù),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
無政黨傾向占多數(shù)
賴岳謙認為,沒有明顯政治傾向者,遇到有類似“太陽花”事件的刺激,很容易喚起他們的投票意愿,且現(xiàn)有政黨板塊固定,以現(xiàn)狀基本盤來看,臺北市民進黨約22%、國民黨約18至20%,仍不足以穩(wěn)定勝選,所以,才要在各自基本盤上,爭取青年支持。
突發(fā)事件左右投票
臺灣師范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發(fā)展研究所副教授施正屏則提到,無論藍綠,今年底年長選民的投票意愿恐怕都不是太高,因為綠營支持者不想含淚投柯文哲,藍營民眾面對國民黨還在走傳統(tǒng)固樁老路、黨主席吳敦義在一例一休等議題上毫無論述及表態(tài),失望之余,也可能影響投票率;相形之下,沒有政治傾向或30歲以下年輕選票,更顯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