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情激奮下,臺當局“環(huán)保署長”李應元17日赴高雄反空污游行會場進行安撫,但一開口就指“污染源來自上海”,這種推卸責任的說法引爆了群眾的不滿情緒,高喊要他“下臺”。無奈之下,李應元提出“3年內可讓事業(yè)單位污染排放量降低25%”等措施,并在環(huán)保團體要求下簽署承諾書。
不僅如此,臺中市長林佳龍迫于壓力,也于17日宣布,明年會將2噸以下的鍋爐,全面加嚴納入管制及補助;另外,全市前50大固定污染源,強制要求廠商采用“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ACT),以期減少空污發(fā)生率。想到之前臺中火力發(fā)電廠生煤許可總量遭刪減500萬噸的報道,可見為了對抗空污,臺中市政府也是下了“血本”……

在反空污成為全臺共識的前提下,連被抗議的臺當局官員,也選擇站在民眾這邊,“無煤”似乎成為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即便如此,臺灣的空氣污染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嗎?臺灣空污泛濫,大部分人把矛頭對準中南部的火力發(fā)電廠,特別是污染與排放都較嚴重的燃煤電廠,更成為民眾心中的“首惡”,這也是反空污游行特別標榜“無煤”的主要原因。但是無煤之后,電要從哪里來呢?

眾所周知,臺灣電力需求的兩大支柱分別是核電和煤電,而在蔡當局倡導“非核家園”的前提下,煤電自然成為首選。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目前核電在臺灣電力占比20%,而在未來林口、大林燃煤機組完工后,煤電占比將達50%。因此,不管現有火力發(fā)電如何減煤、改善設備,只要未來火力發(fā)電比率提高,空污問題必定會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