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地檢署以涉嫌“泄密罪”和違反“通保法”、“個資法”等罪名起訴馬英九
臺海網(wǎng)3月15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吳生林 文/臺媒圖)因“關說案”和“馬王政爭”衍生出的馬英九被控“教唆泄密案”,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簡稱“臺北地檢署”)14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宣布偵結,并以涉嫌“泄密罪”和違反“通訊保障及監(jiān)察法”、“個資法”等罪名起訴馬英九。臺媒稱,馬英九若被法院認定有罪,最重可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
臺北地檢署指出,馬英九長期從事司法實務及法律教學,深諳法律專業(yè)及行政程序,明知人民對隱私權、通訊秘密自由及資訊自主權之期待,為普世共識之基本價值,“不能因與王金平理念差異,逾越司法與政治應有分際,無故泄漏及教唆泄漏偵查中秘密、監(jiān)察通訊之秘密資料。”
臺北地檢署認定,馬英九在2013年8月31日及9月4日涉嫌兩度教唆時任“檢察總長”黃世銘,將特偵組調查報告泄漏給前行政部門負責人江宜樺、前馬辦“副秘書長”羅智強,今依涉嫌“泄密罪”等罪名提起公訴。
馬英九昨天下午通過臉書質問:“公理何在?公道何在?”他表示,“關說司法”個案的民代沒事,處理“司法關說”丑聞的人卻被起訴,自己一定會到法院為公理奮斗到底。
縱深
馬被起訴 臺民眾心里三個“?”
作為曾經(jīng)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在卸任后被起訴,再次引起臺灣社會轟動。
該案起訴后,臺灣輿論和民眾的討論與反思已集中在三個層面:法院未來會怎么判決,馬英九能否全身而退?“關說”者沒事,為何“反關說”者卻被起訴甚至判刑?“官司纏身”是否會成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卸任后的“慣例”?
法院會怎么判,馬能否全身而退?
馬英九是否有罪,當然有待法院的未來判決,但這并不影響臺灣社會討論馬是否“有罪”。而且,由于長期撕裂造成的“藍綠分明”,這種“討論”呈現(xiàn)明顯兩極化——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
“信者”以綠營政治人物和綠營支持者為多。他們除了相信檢方的說法外,還援引前“檢察總長”黃世銘在相關案件中早被判刑定讞為例,預估“馬英九也逃不掉被判有罪”。民進黨籍民代柯建銘昨天就高調召開記者會,宣稱起訴馬英九是“遲來的正義”,無不透露其歡喜之情。
“不信者”則以藍營政治人物及藍營支持群眾為多。馬英九本身屬法律專業(yè)出身,又長期被冠以“法匠”、“不沾鍋”、“溫良恭儉讓”等形象,這是人們相信馬為“清白之身”的重要理由。
當然,“特別費案”得以全身而退的“經(jīng)驗”,也是馬英九支持者的信心來源。2007年2月13日,馬英九遭遇“特別費案”被起訴,但最終一審、二審都被認定為“無罪”,一直到2008年4月24日三審“無罪”判決定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