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消失的“遷都夢”
事實上,綠營一開始是鼓噪“遷都”,“遷都”不成才炒作“部會南遷”。在陳水扁執(zhí)政時期,臺南、高雄、臺中三地的政客都曾推動過“遷都”。
2007年2月,時任民進黨民代的李明憲成立“遷都大臺中促進會”,據(jù)說獲得地方各界人士的熱烈支持。當時中興大學、臺中廣播還公布民調(diào)稱,支持“遷都”臺中的比例達到39.7%,高過反對的36.4%。
當年臺南市政府為了推動“遷都”臺南還開設網(wǎng)站,廣搜各界意見。2006年9月,面對倒扁風潮在臺北不斷蔓延,時任臺南縣長蘇煥智更是“突發(fā)奇想”,提出讓陳水扁到南部辦公。直到去年,臺南市長賴清德仍不忘“遷都夢”,呼吁臺當局將“總統(tǒng)府”遷到臺南。
此外,還有很多人推動“遷都”高雄。曾做過臺當局副領導人的呂秀蓮便是積極的倡導者,她還聲稱,“遷都”意見最好不要由當局主導,而由民間團體發(fā)起,并形成“由下而上的共識”。據(jù)臺媒透露,為了因應“遷都”,高雄市近年來還準備了354公頃的土地。
“遷都說”隱含著藍綠斗爭的影子,臺北曾長期掌握在國民黨手中,民進黨處于劣勢。綠營政客希望通過“遷都”將政權遷回“有深厚群眾基礎”的南部地區(qū),從而強化執(zhí)政基礎。不過也有人從專業(yè)角度考量支持“遷都”中南部。知名水利工程專家、前“內(nèi)政部長”李鴻源曾透露,土壤液化問題屬大臺北與臺南市最嚴重,“府院”的建筑物也不耐震,一個地震臺灣的“首腦”就會出問題,石門水庫一潰壩,半個大臺北就沒了。只要將政治中心遷到臺中,移出兩三百萬人,很多問題都能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