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族群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族群的苦難之上。”蔡英文說,除非我們不宣稱自己是一個公義的社會,否則這一段歷史必須要正視。蔡英文致詞中共說了10次“道歉”。
臺灣世新大學國際關系兼任助理教授戚嘉林受訪表示,蔡英文就職時曾提到重建“原民史觀”,這是一套比李登輝“外來政權史觀”更升級,欲與大陸脫鉤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分離主義史觀”。
戚嘉林說,引述歷史不能偏頗,歷史上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也曾傷害在臺漢人,但由誰替漢人的轉型正義發(fā)聲?清朝曾實施禁止買賣原民土地政策,蔡英文卻一味強調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群飽受欺壓,這是故意歪曲史實。蔡英文提及鄭成功政權,透過武力征伐、土地掠奪,侵害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既有權利;對此戚嘉林認為,據(jù)記載,明鄭時期臺灣臺灣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有9萬人,散落各處,臺灣多為無主之地,明政權選擇開發(fā),何錯之有?再者,若直斥明鄭入臺是侵犯,當時臺灣約有300多個部落,鄭成功又要向哪一部落申請“入臺”?
戚嘉林說,歷史不應成為傳播仇恨、撕裂族群的工具;蔡當局帶有“臺獨”目的、又不合比例地凸顯“原民史觀”,扭曲其他時期的史實,也等同否定閩南人移民臺灣的正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