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4月1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全臺各地地檢署近來動作頻頻,臺南、臺北、新北、嘉義多地罷團遭搜查。這些案子都有一個共同點,罷團的領銜人清一色是親藍人馬,其罷免的目標是民進黨民代。在二階段連署進入白熱化階段,司法體系不加掩飾地介入其中,為“大罷免”添柴加火。
雖然美國“對等關稅”臨時叫停,但對臺灣地區(qū)的威脅并沒有消除,而臺股大跌造成荷包縮水,則是民眾的切膚之痛。對比很明顯,以前罷團舉辦的造勢晚會,直播觀看量通常在5萬上下,而如今只剩一兩萬,這也顯示“關稅風波”確實造成“大罷免”降溫。
對此,民進黨出兩大招數應對:一是“抹紅”,像這兩天綠營政客大肆炒作“洗產地”(改變產品的原產地信息規(guī)避貿易限制、關稅或法律規(guī)定),就是想操弄兩岸對立情緒;二是祭出司法手段,抓捕多地“罷綠”團體的干部。
民進黨“抹紅”的老招已用了幾十年,邊際效用逐漸遞減;相比較,司法手段則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不僅能激發(fā)綠營死忠粉站出來參與連署,還能引發(fā)寒蟬效應,讓“罷綠”連署陷入停頓。
檢方所指控“幽靈連署”問題,其實也發(fā)生在多個“罷藍”團體身上,其中林沛祥罷免案更有116人涉及偽造。針對這些告發(fā),檢方故意拖延,很多天過去了,仍在“分案”階段,跟偵辦“罷綠”團體的高效率形成鮮明對比。
島內司法體系遭“綠化”后,民進黨也壟斷了“法律”的解釋權,一切都按是否有利綠營為標準,司法的公平正義早已淪為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