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道 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離世的消息讓濃濃的傷感在兩岸民眾心頭縈繞。自8月檢查出腦部病變以來,“團團”的狀態(tài)起起伏伏,牽動兩岸民心。“團團”離世的消息幾乎成為臺灣所有主要媒體19日的頭條新聞,大陸民眾也高度關注,不少網友指出,感謝“團團”為兩岸交流作出的貢獻,“愿兩岸文化交流開花結果,不因‘團團’離世而暫停”。
大熊貓“團團”、“圓圓”2008年12月23日赴臺,2009年初次亮相,當年臺北市動物園游客數量沖到360萬。想一睹大熊貓的憨態(tài)不僅需要排大隊,還限流。“大熊貓熱”一度在臺北處處可見。大熊貓寶寶“圓仔”于2013年7月6日出生,次年亮相,更是吸引了超過420萬的游客量。妹妹“圓寶”于2020年6月28日誕生后,一家四口更是成為動物園里的招牌明星。
據臺灣東森新聞網11月19日報道,在19日13時48分“團團”心臟停止跳動后,記者前往動物園,發(fā)現(xiàn)大熊貓館的人潮依舊眾多,“圓圓”、“圓仔”、“圓寶”也出現(xiàn)在館內,現(xiàn)場民眾在得知“團團”過世的消息后,紛紛坦言真的很難過,“沒料到這天來得這么快”。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zhàn)辦公室19日下午表示,連戰(zhàn)對“團團”離開大家相當不舍并感到遺憾;連辦指出,期待兩岸關系也早日春暖花開,在彼此心存善念下,持續(xù)和平交流。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zhàn)2005年赴大陸開展“和平之旅”,隨后兩岸啟動大陸贈臺大熊貓協(xié)商??蓯鄣拇笮茇?,卻成了綠營口中的“統(tǒng)戰(zhàn)工具”。“團團”、“圓圓”之行幾經波折,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臺后,當年年底才終于赴臺。
馬英九辦公室19日也發(fā)聲明表達哀悼,指出“團團”“圓圓”象征著兩岸大交流時代和當時兩岸人民情感的真摯交流互動,也感謝“團團”來臺14年,與許多臺灣大小朋友相會,帶給民眾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馬英九辦公室表示,期盼未來兩岸之間能有更多的“團團”,促成兩岸融合,人民交流,也期盼民進黨當局落實推動兩岸民間交往,化解兩岸對立。
十幾年來,大熊貓陪著許多臺灣民眾成長、歡笑,治愈許多人的心,動物園甚至有粉絲每天記錄下一家人的可愛模樣。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團團”和“圓圓”赴臺,臺灣方面則回贈長鬃山羊“喜洋洋”和梅花鹿“繁星”。盡管近年兩岸關系緊張,但當年兩岸透過民間交流互贈保育類動物,則讓兩岸民間交流一直維持良好互動。
在“團團”確定生病到離世的三個月里,兩岸專家一直保持密切溝通,11月1日四川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兩名專家在近年來少有的兩岸快速協(xié)同行動安排下抵臺探望“團團”。島內媒體也就此評論,針對“團團”的特事特辦,島內不分藍綠難得一同贊揚,這會是近期兩岸關系“最好的緩解藥方”,并呼吁未來“多一點類似的溫馨正面交流”。
國臺辦發(fā)言人朱鳳蓮11月19日就“團團”不幸離世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大熊貓“團團”患病后,兩岸同胞都很關切。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立專家組,與臺北市動物園持續(xù)保持線上溝通,并應邀派2名專家赴臺協(xié)助開展診療護理工作。我們感謝兩岸專業(yè)團隊、臺北市動物園以及有關各方為救治“團團”盡到的努力。
國臺辦還說,14年前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安家,是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重要象征。多年來,它們給臺灣同胞帶去了無數歡樂和美好記憶。今天,許多兩岸民眾以不同方式表達對“團團”的悼念和追憶。“兩岸民心相通、良性互動,應該共同珍惜維護。”
陸委會19日也表示,“團團”帶給許多臺灣大小朋友歡樂及美好回憶,有助兩岸交流,對于“團團”離世感到不舍。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在臉書追悼時說,盡管當時民進黨因為意識形態(tài)無所不用其極地抵制、阻擋、拒絕,但大熊貓來臺的這14年間,實實在在地證明兩岸盡管在政治上有歧異,但兩岸人民的心仍然善良,在最后也能團結起來共同為“團團”祈福、努力。
趙少康說,“團團”不是民進黨口中“統(tǒng)戰(zhàn)的象征”,而是團結與友誼的象征,“謝謝‘團團’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讓兩岸的良心超越政治”。(來源:參考消息網 文/王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