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在約七米高的U型滑雪場里做后空翻,那不是政治,而是在挑戰(zhàn)人類極限,將人類連結(jié)起來”——谷愛凌
北京冬奧會新晉冠軍谷愛凌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中國人,本人在舊金山出生,學歷橫跨中美,嚴格來說,谷愛凌是由美國培養(yǎng)出來的滑雪好手。但這次,谷愛凌“毫無意外地”被卷入政治的黑洞。

在國族認同上,谷愛凌曾說,在美國她是美國人,在中國是中國人。
《紐約時報》隨即以“斜眼”的角度刊出了一篇專文,調(diào)侃谷愛凌在中美之間“兩頭套利”,簡而言之,就是在嫌惡這位奧運選手“喝美國水、啃美國漢堡”,卻“吃里扒外”,為了利益而幫助“敵國”,又為了利益而不愿放棄在美國擁有的一切。
谷愛凌的母親谷燕則對《紐約時報》的邀訪給出了條件:除非《紐約時報》避免涉及中國相關的政治問題,并允許她在報道發(fā)表前審閱文章,她才愿意談論女兒。
“心高氣傲”的《紐約時報》拒絕了這個條件,并顯然感到“受辱”,因此這篇專文對谷家全沒好話,也在意料之中。這個媒體,以“詳細剖析”谷愛凌在中美兩地代言生意的模式,盡情羞辱一個運動好手,并給她判了個“死緩”。“
“很合身欸”——黃郁婷
”另一邊,代表“中華臺北”的黃郁婷身穿中國隊服,并將照片公開于個人Instagram,此舉引爆島內(nèi)一波“撻伐”。綠營政客自然“口誅筆伐”,藍營名嘴趙少康也指摘黃郁婷稱:“花這么多錢派13個成員陪四名選手出征,不應只是讓選手去結(jié)交朋友,黃郁婷的行為和言論傷害很多臺灣人的情感。”

黃郁婷隨后向奧運代表團本部道歉,撤下照片,并解釋此舉是因為與大陸選手感情甚好,才會穿上大陸隊服。然而,她并沒有向臺灣各界公開道歉,以致綠色輿論怒氣未消,開始以《紐約時報》模式,拿黃郁婷之父黃錦龍代言大陸滑輪品牌說事。
更有甚者,以統(tǒng)戰(zhàn)陰謀論指控黃郁婷根本是“中共統(tǒng)戰(zhàn)手法細膩化的工具,她的每一個舉措都在鉆臺灣民主的空子”。
令人遺憾,臺灣與美國的主流輿論充斥政治雜音,在喧囂中,沒有人在意奧運精神 —— 和平,友誼與公平競爭 —— 只有敵我之辯,仇恨情緒與齷齪的算計。“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在我們的文化里,奧運精神簡言之就是“君子之爭”,所謂“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運動選手在其專業(yè)里,挑戰(zhàn)的是人類的極限,視野超越國籍地區(qū),競爭隊伍之間的運動員培養(yǎng)了情感,互相激勵,那是人類文明里最正面的表征之一,不容染指。
可嘆的是,狹隘的政治濾鏡于國際舞臺上無所不在,對高尚的人類活動以冷戰(zhàn)思維潑臟水,受害的不只是運動員,也是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

谷愛凌說:“我希望能夠通過追求極限運動來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了解和友誼。”這話顯示谷愛凌謹守運動員本份,擁抱奧運精神,反而更凸顯了谷燕對《紐約時報》邀訪提出條件的正當性。說白了,《紐約時報》想說的故事絕不是奧運精神、君子之爭,而是你死我活,煽腥的斗爭,一切都要符合其“認知作戰(zhàn)”的需要,好妖魔化他們心中的“異端”。臺灣綠色輿論的炒作模式,亦作如是觀。“
“她血統(tǒng)不純、她兩頭套利、她漠視人權(quán)、她面善心惡、她貪得無厭、她吃里扒外、她與狼共舞、她忘恩負義、她不像某些皈依美國信仰的華裔美人那樣與‘正義’同隊”……——《紐約時報》的“文字獄”
”話說回來,理想歸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里,我們?nèi)缘觅N近現(xiàn)實看問題,敵對情緒在人類社會里也是永恒的存在,重點在于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是哪一種敵意套路,最佳的因應方式又是什么。
認知作戰(zhàn),是美國教給臺灣的惡劣教條,也是阻礙中國發(fā)展的攔路虎,它體現(xiàn)在所有公開的訊息里,任務是混淆視聽,目的是將“假想的敵手”塑造成“人類公敵”。外交場域的公關戰(zhàn),不過是其中一條途徑,這是政府對政府或政黨對政黨的搏擊;新聞媒體故事化“魔鬼行徑”,則是在公眾間增強敵我意識的主力。

《紐約時報》對谷愛凌的描寫,就是媒體操弄認知作戰(zhàn)的典型:以看似平實的文字,鋪陳“她血統(tǒng)不純、她兩頭套利、她漠視人權(quán)、她面善心惡、她貪得無厭、她吃里扒外、她與狼共舞、她忘恩負義、她不像某些皈依美國信仰的華裔美人那樣與‘正義’同隊”……
臺灣綠色媒體對黃郁婷的攻擊模式,與《紐約時報》一模一樣,但是在手段層次上就差得很遠。
具體來說,《紐約時報》整篇文章在修辭上并不尖銳,而是用相對溫和的敘述,內(nèi)藏鋒利的“斷頭刀”,殺敵于無形。大致上,西方主流媒體都已煉成了這種“綿里藏針式”的招數(shù),先說你是“異端”,再放大那些“回頭是岸的投誠者”,縮小那些“不乖的脫隊者”,并將最重要的真實訊息刪除,大量堆棧以偏概全的小故事與觀點,形成一種西方宗教式的“文字獄”,不但旨在將敵人投入火海,還務求旁觀大眾“打自心底歡聲雷動”。“
“我們臺灣人,就是日日被這種“認知作戰(zhàn)”疲勞轟炸,黑即白,白亦黑,立場大于一切,并毀滅一切”——臺灣“綠色文化人”的一招半式
”但這種套路,臺灣“綠色文化人”學了一招半式,因此不免還有些粗野。這種綠色輿論屬于最低階的無的放矢,只見論者拼命指天畫地,論點卻毫無證據(jù)支持。這種現(xiàn)象之所以存在,甚至大發(fā)利市,根源在于被鎖定的那一群視聽大眾,并不需要“合理的說法”,而只需要“一種說法”以滿足個人情緒。
而我們臺灣人,就是日日被這種“認知作戰(zhàn)”疲勞轟炸,黑即白,白亦黑,立場大于一切,并毀滅一切。
谷愛凌與黃郁婷都是在認知作戰(zhàn)里,被綁在火柱上焚燒的犧牲者,她們肯定在賽后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清算”,而臺灣或美國的主流媒體不會為他們喊冤,甚至不會報道。

但若這兩位運動員在過程中悍然與這些媒體針鋒相對,那么政治清算就會是公開的,政客與其掌控的媒體會聯(lián)手以“處刑示眾”的模式從中套利。
認知作戰(zhàn),也是一種文化交鋒,因應之道,就是拆穿那些惡毒訊息的套路,并澄清所有遭到武器化的價值觀,恢復其原貌,或予以重新定義。
就像運動競技,文化交鋒的最終目的,套用谷愛凌的話來說,亦是挑戰(zhàn)思想極限,并將人類連結(jié)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