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7月27日發(fā)表一篇社論指出,“降級不解封”凸顯臺當局防疫部署缺失。全文摘編如下:
歷經本土疫情沖擊和三級警戒,臺灣地區(qū)27日起調降為二級警戒,但基本上“降級不解封”。對臺灣民眾而言,這次其實是“無感降級”,與微解封差異不大,都意味著回歸正常生活還有遙遠距離。原因是臺當局的“七原則”對人員與空間管制到枝微末節(jié)的地步,就是不想為降級后果負責,不愿拿掉封條和柵欄,甚至把執(zhí)行責任丟給地方當局。
對這樣“降級不解封”的措施,臺灣民眾會有雀躍之喜嗎?
臺當局行政機構宣布“降級不解封”,是唯恐疫情再度趁虛而入,要民眾繼續(xù)保持高度警戒。說穿了,臺灣沒資格談“解封”,關鍵原因就是疫苗接種覆蓋率太低,至今還有七成四的人無法受到任何疫苗的保護,貿然解封當然有很大風險。
但回到原點,造成疫苗不足困境的,不正是蔡英文當局的官員專家嗎?這批人從未承認自己的眼光失準和決策錯誤,也從未為兩個多月來喪生的近800條人命道歉,如今卻仍大剌剌地在那里,他們的能力和品格配得上其權位嗎?
僅看臺當局疫情指揮中心的演出,陳時中每天處理疫苗的采購、分配與施打,常常充滿矛盾與反復。他的自信并非來自專業(yè),而是仗著大權一把抓,沒有人能監(jiān)督、節(jié)制或奈他何。也因此,他官腔官調拖延永齡、臺積電和慈濟的購捐疫苗,完全不顧臺灣年輕世代沒有疫苗可打。也因此,他任意改變島內民眾疫苗施打的順序和規(guī)則,完全不顧民眾期待疫苗無著的失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