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前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在出席活動時表示,面對兩岸關系當前險境,必須重啟對話,既然蔡英文無法拿出新方案,那就應該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
馬英九作為“前輩”,對蔡英文的這番“勸諫”,有資格,很及時,也必要。對比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人執(zhí)政時的兩岸關系,更能充分證明“九二共識”作為“定海神針”的重要作用。
在民進黨當局上臺執(zhí)政以前,兩岸在體現(xiàn)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基礎上,共同參與、積極努力,讓臺海局勢產生了可喜變化,不僅蕩滌陰霾,更讓和平發(fā)展成為兩岸民眾的共同心聲和主流民意。
更令人欣慰的是,“九二共識”對兩岸經濟互惠、產業(yè)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育等重大面向上的交流合作,不斷發(fā)揮著累積互信、深度賦能的作用。兩岸同胞和企業(yè)團體均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到豐厚的和平與發(fā)展紅利。
但民進黨當局上臺后,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以各種說辭和詭辯來歪曲誣蔑“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協(xié)商大門關閉,兩岸和平發(fā)展成果受損,臺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受到嚴重傷害。民進黨當局是導致兩岸關系急凍的罪魁禍首,兩岸政治僵局責任完全在民進黨當局。
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這次不僅提到了“九二共識”,更在前面加上了“原汁原味”的“限定條件”。這個小細節(jié)的處理,恰到好處地暴露出民進黨當局企圖靠投機取巧蒙混過關的政客心態(tài)。
民進黨靠著污名“九二共識”在選舉當中攻擊政敵,但當其“上位”后,卻不得不面對答案唯一的兩岸關系考卷。對民進黨而言,直接承認“九二共識”,等于自棄立場,肯定藍營主張;直接否認,則極有可能導致臺海“地動山搖”。在面對這個完全由自己制造的“兩難局面”時,民進黨當局不止一次試圖通過玩弄文字游戲,企圖達到“及格線”。
早在2016年,蔡英文就曾在就職演說及接受外媒專訪時多次表示,會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溝通協(xié)商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妄圖用“九二歷史事實”代替“九二共識”。
但該說法并未就兩岸關系的性質提出明確定位,且刻意回避了“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種“兜圈子”的詭計,證明民進黨當局對于兩岸關系發(fā)展根本毫無真心誠意,也必然無法被大陸方面接受。
其后,民進黨當局索性破罐子破摔,明確拒絕“九二共識”,并倚仗美國上一屆政府在全球掀起的“反華”逆流,充當外部勢力對抗中國大陸的“急先鋒”和“馬前卒”。這一情況一直到拜登政府上臺,才有所緩和。新上任的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則不得不提出所謂“春暖花開”“建設性模糊”等新名詞。
但這些新名詞與民進黨當局此前的嘗試一樣,都是“變了味”和“失掉靈魂”的政治詐術,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也絕無可能解決兩岸關系當前面臨的危機。
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曾表示,1949年以來,盡管兩岸分隔對立,存在著政治分歧,但雙方均長期堅持一個基本立場,那就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割。他強調,“九二共識”的核心,就是確定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共同認知,清晰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性質。這不僅符合客觀事實,也符合雙方各自規(guī)定,同時得以暫時擱置難以解決的分歧,構建彼此最基本的互信,進而在平等協(xié)商基礎上打開兩岸交往和對話的大門。
當前兩岸關系形勢越發(fā)復雜嚴峻,國際社會頻頻發(fā)出“可能開戰(zhàn)”的危險信號。民進黨當局若想臨淵勒馬,就注定繞不開“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海峽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