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在課本上讀完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的確是感動的,但在那青蔥的學生時代,我對鄉(xiāng)愁二字代入的是家,也許是家鄉(xiāng)清晨的鳥叫,是晌午的蟬鳴,是傍晚的炊煙。
2020年9月20日,福建廈門,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如約而至。在論壇大會的開頭演出上,同樣的一曲《鄉(xiāng)愁》卻讓我陷進去了。
那天,我?guī)缀跏穷D悟,余光中在《鄉(xiāng)愁》中的悲鳴,除了家,還有國。
一曲過后,現(xiàn)場陷入短短幾秒的寂靜,微暗中我聽到了啜泣聲,聽到了紙巾擦拭眼眶的摩挲聲。雷鳴般的掌聲在短暫的沉默后響起,那是瞳孔放大后又重新聚焦,是從夢境回到現(xiàn)實的醒覺,是赤子之心的共鳴,是發(fā)自內心“歸來吧”的吶喊。
我真切地意識到,這些天,坐在我對面的那些采訪對象,都是歸家心切的游子。
坦白說,這次采訪的過程并不容易,小插曲不斷。由于疫情原因,與會嘉賓居住的酒店都被嚴格管控。除了要征得采訪嘉賓的同意之外,還需要提前與組委會、酒店溝通,根據(jù)申請時間來安排指定會議室進行采訪。每隔一個小時就必須要進行消殺工作,確保“零安全隱患”。經(jīng)過一系列溝通協(xié)調工作后,采訪行程終于一一敲定。我以為一直懸著的心會“落下”,但很可惜,并沒有,反而更緊張了。疫情期間,我在網(wǎng)絡上進行過“云專訪”,但這一次,是面對面的專訪。作為一名經(jīng)驗并不豐富的新人,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攝像師打了一個OK的手勢,
“您好,我是深圳衛(wèi)視記者何王子彧。”“您好。”
采訪以一段稀疏平常的自我介紹開始。

記者何王子彧專訪黎建南
01對李勝峰、黎建南的印象 —— “薄荷感”
眾所周知李勝峰和黎建南,都是島內“名嘴”。在政論節(jié)目上總是氣場十足、金句頻出。所以我給自己的心理建設便是做好“抗壓”準備。
第一場專訪是黎建南,大家都喜歡稱他“黎老大”。在會議室等待時,我不停來回踱步。搭檔凱弘一直安慰我,我也笑著回應說不緊張,但不斷攥緊又放開的手還是出賣了我。
會議室的大門被推開,黎老大出現(xiàn)的那一瞬,我甚至覺得他周身被籠罩在一種“柔光”之下。一是因為“啊~他來了,好戲即將上演”,二則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氣場吧。只見他戴著口罩,塊頭并不小,透過眼睛便知他帶著笑容,就連他眼角的細紋都透露出一種親切感。
“您好,我是深圳衛(wèi)視記者何王子彧。”“您好。”
可能是黎老大的“反差萌”,使得我緊繃的弦逐漸開始放松,以一種更加舒服的姿勢開始了采訪。整個過程十分順利,黎老大全力配合我們,回答問題時,也是金句頻出。
在談及此行有多不易時,他說道:“宋楚瑜先生希望我再來海峽論壇的時候,我很爽快地答應了。雖然我回去還要再隔離15天,但就是有這么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我們應該要多交流。兩岸多交流可以避免誤解、增進了解、避免誤判,因為誤判可能會造成永遠的遺憾。”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的穿著與其他嘉賓都不一樣,襯衫搭配小馬甲,衣品現(xiàn)氣質,他處處都透著一種精致。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他隨身攜帶了紙筆。事后詢問了隨行的鄭委員之后,我才知道李先生在拿到采訪提綱之后,認真做了筆記。聽說他對我們遞上去的采訪問題很感興趣,很樂意多說幾句。
整個采訪過程,是一種獨特的“你來我往”。他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在拋出問題——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完全把控節(jié)奏,但這一來一去的互動令我欣喜。直覺告訴我,這個人很有故事。
同時,他不斷以“挑戰(zhàn)”為開頭引出觀點。
“不好意思,我挑戰(zhàn)一下”、“不好意思,我再挑戰(zhàn)一下。”
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大意是“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只有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而采訪時的我就像是這樣,直接撞上一個又一個點上,反彈,再環(huán)顧自己。同時又宛若一塊海綿,不斷地汲取信息點與知識。
聊到“鄉(xiāng)愁”,李勝峰不禁落淚,數(shù)次哽咽。他仰頭喝水緩解情緒,禮節(jié)性地抱歉。他稱贊道,你們真厲害,把我的情緒都帶動了起來。
我邊笑邊抹眼淚,講述者與傾聽者,都入境了。
他講了一個故事:上個世紀自己感觸最深的一幕是一位臺灣老兵身穿一件T恤,上面寫著“回家”、“想家”,結果卻被人抬走。那句“他只是想要回家、想家而已。”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父母在,不遠游”;“少小離家,老大回”,是小時候就被教授的。但依舊有很多人有家不能回,少小離家,老大不能回。
我當時在腦海中背誦: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隨之談到自己積極推進的臺灣老兵回鄉(xiāng)一事成功落實的時候,他臉上洋溢的自豪感,也讓坐在對面的我倍感欣喜。
他是這么告訴我的:我們即使不講“民族主義”,就講“人道”,也要讓老兵回家。所以我那個時候就不斷告訴我自己,假如有一天我有能力的話,我一定要為這部分臺灣人爭取這一份權益。當然,不是我一個人在努力,也有很多人參與??墒俏野阉斪鍪俏业囊粋€使命,我交出來的一張成績單。
一場專訪成了忘年交之間的座談,是兩代人之間的共鳴,是兩岸一家親自然而然的感染力。

新黨副主席李勝峰(左二)、新黨全委會委員鄭光禮(右一)
也許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出為什么關鍵詞是“薄荷感”。那是因為和他們交談的過程,給我的感受就像是吃薄荷糖,入口時刺激清涼,隨后便是長時間的回甘、沁人心脾。他們說的每一句話都值得細品,如沐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