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臺BTA談判還沒開始,臺灣已先失守美豬美牛。(臺灣《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 美國務院次卿克拉奇“訪臺”主持經貿對話,民進黨當局對此寄予厚望,希望是打開臺美BTA的“敲門磚”,特朗普為贏得總統(tǒng)大選,急于拿出成績單,對貿易逆差的對手都不惜下重手;臺美要啟動BTA談判,臺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挾強國之姿,美國與各國各地的貿易談判,只要想要,幾乎沒有得不到,只有近年經貿實力崛起的中國大陸還有能力與其對抗,其余各國,尤其是具有貿易逆差的日韓等亞洲各國,幾無還手能力。
韓國為了爭取美韓自貿協(xié)議(FTA),從2006年2月2日開始進行雙邊談判,與臺灣地區(qū)一樣被逼著開放美牛,盡管韓國之后爆發(fā)2008年的激烈抗爭,迫使當時總統(tǒng)李明博重新談判,最終仍開放30月齡以下美牛進口,但美韓FTA直到2012年3月才生效。
日本多年來,對美牛的開放政策也面臨同樣狀況,直到去年解除美國牛肉進口限制,才換來新的貿易談判并簽署協(xié)議。對于臺美貿易逆差繼續(xù)擴大,美國政府已表明十分在意,可預期對臺灣的要求也會更多。
無論是日本或韓國,開放美牛都是對美貿易談判中的“最大王牌”。但臺灣這次不只開放美牛,還搭上對島內畜牧產業(yè)沖擊最大的“瘦肉精美豬”,卻只換來克拉奇“訪臺”,主持“臺美經濟與商業(yè)對話”,連談判桌都還沒上。
特朗普近年對外經貿策略就是談雙邊貿易協(xié)議(BTA),而不談較符合WTO精神的自由貿易協(xié)議(FTA),就是因為比起FTA,BTA更容易予取予求。
韓國花了6年,才完成美韓FTA,臺美BTA八字還沒一撇,能否在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第2任任期內完成談判簽署,還在未定之天,但可預期的是,在美國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臺灣地區(qū)要爭取更大的市場將愈形困難,放話要縮短與各國各地逆差的特朗普,對臺灣地區(qū)也不可能手軟。談判還沒開始,臺灣已先失去美豬美牛這張王牌,臺美BTA究竟還要付出什么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