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清明遙祭軒轅黃帝典禮在臺北舉行。新黨榮譽主席郁慕明在新黨黨部擺設香案主祭,與大陸方面視頻連線,共同祭拜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然而,在新主席江啟臣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今年沒有任何相關動作。

過去的國民黨不是這樣的。諸多黨內(nèi)要人連戰(zhàn)、吳伯雄、洪秀柱、蔣孝嚴等都曾赴陜西黃帝陵祭拜。即便是2019年國民黨為領導人候選人提名內(nèi)斗正酣,也派出前行政機構負責人劉兆玄以“中華文化永續(xù)發(fā)展基金會董事長”身份,赴陜西祭拜。而自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執(zhí)政,次年清明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就主持“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而自2012年起,每年都由他親自主持儀式,直至第二個任期結束為止。
在大陸民眾看來,“遙祭”一詞就把兩岸牽在一起,像一束扯不斷的線,也像一縷情感、精神與信仰的香火。借助遙祭,兩岸中國人的目光仿佛能夠穿越海峽,彼此心領神會、心靈相通。
正因如此,國民黨此番忽視遙祭黃帝更令人不安。
這背后可能是國民黨的路線迷茫。通過3月的“世代之爭”,“70后”江啟臣擊敗“50后”郝龍斌,補選為國民黨主席。在選舉前,江啟臣多次向外界表示“九二共識”有點舊了、會被“抹紅”。他還表示,美國現(xiàn)在認為國民黨就是“親中”而不“親美”。江本人是國民黨內(nèi)的鐵桿“親美派”,他把不“親美”的原因歸咎到“親中”上,被認為是想與對岸拉開距離。
在受到多方質(zhì)疑的情況下,當選后的江啟臣在接受洪秀柱專訪時首次表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希望借此打消顧慮。但也有分析認為,不用比連戰(zhàn)、馬英九、洪秀柱,即便相比吳敦義、郝龍斌,江啟臣對對岸的態(tài)度、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還是差了一點。

問題是,對于島內(nèi)出境岌岌可危的國民黨而言,如果以切割與中華文化的連接,作為贏得島內(nèi)支持的手段,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沒錯,國民黨要想恢復元氣,確實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在臺灣“接地氣”,另一個是如何與大陸“連接”,但兩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戲”。國民黨的“接地氣”是要改變暮氣沉沉的決策方式,是要改變讓年輕人望而遠之的處事態(tài)度,而不是減少與中華文化的連接。舉個例子,媽祖是從福建傳入臺灣,顯然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其在島內(nèi)信眾甚多,無論是蔡英文、柯文哲還是蘇貞昌,哪個不是對媽祖恭恭敬敬?
國民黨如果忽視中華文化,不但沒能接到“地氣”,反而與大陸的“連結”也斷了。換句話說,這樣的國民黨與民進黨還有多大的差別?它的政治論述還有多少的差別?如此一來,國民黨是能爭取到更多親綠選民的支持,還是丟掉更多的傳統(tǒng)藍營支持者?恐怕需要國民黨人好好思量。從這個角度說,還是真心希望國民黨這次沒能遙祭黃帝,只是因為最近黨中央事情太多,給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