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龍斌把問題直指國民黨領導中心,意味著黨內權力改組山雨欲來。接下去吳敦義的請辭若未被國民黨中常會慰留,勢必將啟動新一輪的黨主席補選。對于誰來接此大任,有臺媒提出三個“雙子座”男人名單,認為未來“共主”或從韓國瑜、朱立倫、侯友宜中產生;也有人認為,除非韓國瑜祭出“代理人”,否則這三人不足為取,反而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及民代當選人江啟臣等中生代力量更應受到矚目,因為國民黨必須毫無懸念地進行世代交替。不論是誰,接下去,黨內權力重組必須大刀闊斧展開,這將是國民黨敗選后走好的“第一里路”。
在本次大選民代選戰(zhàn)中,濁水溪以南全面綠化、臺中顏寬恒等知名人士落選,臺北大本營甚至遭民進黨搶走一席,讓國民黨受重創(chuàng)。但放眼望去,仍有江啟臣、蔣萬安、許淑華等國民黨明星選將勝出。

江啟臣連任民代
有臺媒為此指出,未來不論誰接掌國民黨黨機器,國民黨在臺立法機構內碩果僅存的38席民代,仍要積極扮演監(jiān)督及制衡民進黨的關鍵力量,特別是在兩岸和島內事務方面,都是國民黨未來須著力之處。尤其蔡英文連任后,將增加臺海局勢的不確定性。這有可能形成對蔡英文和民進黨走激進路線的鼓舞,使他們在政治上更加有恃無恐,從而加劇在兩岸問題上的極端思維。面對兩岸沖突或一觸即發(fā),扮演好穩(wěn)定兩岸關系的角色,國民黨無從回避。

此外,臺灣《聯(lián)合報》今天發(fā)表社論指出,這次韓國瑜雖然敗選,但得票較四年前的朱立倫仍增加了一百七十萬票,且召喚出不少原本非屬藍營的支持者,將國民黨重新接回地氣,算是功不可沒。作為國民黨非典型政治人物的韓國瑜,在國民黨戰(zhàn)略戰(zhàn)術失誤、團結成色不足滯礙勝選之路的因素下,仍凝聚了包括“韓流”在內的強大民氣——選前凱道造勢的百萬人氣,即證明島內訴求發(fā)展經濟、追求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民意和呼聲仍不在少數(shù)。

有臺媒就此指出,蔡“政府”過去三年半其實造成許多民怨,施政缺失也非常多,這次竟然還能大勝,主要是選舉策略奏效。但民進黨切勿錯誤解讀民意,以為民心易于操弄而變本加厲。畢竟,“亡國感”容易販賣,卻難以開花結果。在接下去的四年內,蔡英文如若一意孤行,忽視臺灣民眾對民生、兩岸和平穩(wěn)定的訴求,無法回應“經濟停滯、民主倒退、環(huán)境污染、東廠橫行、肥貓分贓”等諸多問題,勢必將被打回原形,國民黨應借機全力反制,揭穿其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