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為了打贏選戰(zhàn),全力操控兩岸議題,兩岸對抗情勢急遽升高,一意孤行制定“國安五法”,從法制面把大陸定位為“敵對”對象,凡與大陸有聯系與交往的個人、團體、組織無不自危,唯恐輕易入罪,社會風聲鶴唳。尤其長期居住大陸及頻繁往來兩岸的臺商、臺干及臺生們,紛紛表達不滿與憂慮。 
  “綠色恐怖”氛圍下,電電公會決定喊停連續(xù)公布19年的《中國大陸地區(qū)投資環(huán)境與產業(yè)發(fā)展調查》報告,新聞一出令人錯愕。這份報告相當具有分量,市場公信力十足,是臺商布局大陸、經略兩岸的重要參考指標,也曾經是臺當局擬訂兩岸政策的重要參考,無預警喊停意味寒蟬效應的擴散,也凸顯臺商在兩岸關系急凍中進退維谷的處境。 
  陷入緊張的兩岸關系對兩岸經貿及人員往來的負面沖擊,已陸續(xù)浮現。根據臺經濟部門今年1~8月的統計數據,可以發(fā)現,相較去年同期,臺灣對大陸出口(含香港)萎縮6.9%,對大陸投資則大幅縮減57%,陸資赴臺也急遽減少50%。在人員往來方面,陸客赴臺在去年藍營地方選舉大勝后出現回春,成長將近3成,但隨著9月陸客個人游禁令與團客限縮的頒布,陸客赴臺人數出現斷崖式下墜,交通部門觀光局不諱言恐將出現8、9年來新低紀錄。 
  
  兩岸升溫的對立氛圍,不只影響臺商在大陸的營運與布局,也將沖擊島內經濟表現。雖然這一波臺商回流為臺灣經濟帶來及時雨,讓主計部門在內需支撐下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46%。但長遠來看,想要維系臺灣地區(qū)經濟命脈,還是得依賴對外貿易的表現,光靠內需只會形成跛腳局面,這是海島型經濟體的宿命。 
  在這個大前提下,盡管8月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創(chuàng)下40.8億美元歷年單月新高,民進黨當局更沾沾自喜,認為出口結構已改善,可以逐漸擺脫對大陸的出口依賴。但實情并非如此,對美出口的增加并不能彌補對大陸出口的流失,個中關鍵就在于出口比重的高度不對等。貿易部門最新統計指出,今年1~8月臺灣對大陸出口比重為39%,對美出口比重僅為14%。兩者高達25%的差距,讓臺灣對美國出口即使大幅成長18.7%,也難以補上對大陸出口萎縮的6.9%,連帶也造成整體對外出口減少2.3%。 
  除此之外,民進黨當局特別強調未來幾年內需的消費與投資,將是帶動臺灣地區(qū)經濟成長的兩大引擎,但純就消費而言,卻明顯忽略陸客赴臺人數大幅縮減的沖擊。根據臺灣海峽兩岸旅行發(fā)展協會理事長姚大光估計,今年陸客赴臺(包括個人游與團客)至少將減少100萬人次,影響臺灣200多萬個從業(yè)人員的家庭,對臺灣整體觀光產值的沖擊則將高達350億元新臺幣。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訊,因為實際情況可能遠比估計結果來得嚴峻。 
  原因在于觀光相關產業(yè)的產業(yè)關聯效果顯著,影響層面極廣,當陸客赴臺人數大幅縮減,不只住宿餐飲業(yè)及旅行業(yè)等將直接受到沖擊,零售業(yè)、休閑娛樂業(yè)及運輸服務業(yè)等也將間接受到波及。就以住宿餐飲業(yè)為例,根據主計部門最新公布的相關報告,其向后關聯系數高達2.4,在所有服務業(yè)中位居第3,僅次于運輸倉儲業(yè)與傳播服務業(yè)。這意味當住宿餐飲業(yè)受到陸客赴臺人數銳減的影響,使得最終需求減少1單位時,在產業(yè)關聯帶動下,將會讓總體需求萎縮2.4單位。更不用說,若把其他相關產業(yè)的關聯效果加計進來,對經濟的沖擊會有多大,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問題是,民進黨愿意認真面對事實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管是面對臺商困境或是對大陸出口衰退,再或是陸客不來,一律都被視作大陸單方面的政治操作,背后帶著強烈的統戰(zhàn)陰謀,卻從不面對自己在兩岸關系上的錯誤認知與不作為,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陳姓男子和黃姓女子13日相約前往新北市鼻頭角風景區(qū)游玩,在步道健走時疑似遭浪襲落海,黃女送醫(yī)急救后回天乏術,陳男則因吸入性肺炎,院方采預防性插管后轉送加護病房。 新北市消防局13日下午4時45分接獲通報,瑞芳區(qū)鼻頭角風景區(qū)有2人漂往外海,立刻派員前往救援,下午5時許,兩人被附近漁船救起時,58歲黃姓女子已失去生命征象,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