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電影局宣布,大陸方面將暫停大陸影片和人員參加2019年第56屆臺北金馬影展。消息猶如震撼彈,引起兩岸輿論高度關注。
臺灣有媒體人認為,大陸暫停參加金馬獎,“臺灣的損失非常大”,甚至斷言“今年的金馬獎就是作為華人電影文化中心的最后一年”。還有人表示,去年金馬獎結(jié)束后就知道大陸不會再理金馬獎了,在頒獎典禮上提“臺獨”言論,這是臺灣井底之蛙行為的代價。
雖然島內(nèi)綠營人士和綠媒“條件反射”式重彈“大陸打壓”的老調(diào),但這樣的反應恰恰突顯了大陸這一警告動作對“臺獨”勢力所形成的壓力。
兩岸“軟實力”此消彼漲
創(chuàng)立于1957年的臺灣金馬獎,與大陸的金雞百花獎和香港的金像獎,并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甚至有臺灣媒體稱,金馬獎屬于“華人電影文化中心”,是華人世界的“奧斯卡”,由此可見金馬獎在臺灣民眾心中的地位與分量。
金馬獎創(chuàng)立之初,先后由臺灣“新聞局”、“教育部文化局”主辦,直到1991年才正式轉(zhuǎn)為民間組織管理,以淡化其官辦和政治色彩。1995年的32屆上,金馬獎組委會頗有意味地給動作巨星李連杰頒發(fā)了一個榮譽性的“大陸人士特別獎”。往后隨著大陸電影的加入,金馬獎在華人圈中的影響力才越來越大。
事實上,不管是臺灣當局還是對臺灣民眾而言,他們很長時間都把金馬獎視為對外尤其對大陸展示臺灣“軟實力”的平臺與載體,以金馬獎能在華人圈中大放異彩而感到與有榮焉。
憑實而論,金馬獎確實為華語世界優(yōu)秀電影人搭建了一個非常不錯的舞臺,也促進了華人之間在電影藝術方面的互相交流、彼此學習與密切合作。但不得不說,金馬獎所承載的臺灣“軟實力”,其實在持續(xù)式微中。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金馬獎基本靠香港電影支撐。據(jù)統(tǒng)計,這期間20屆金馬獎,只有5屆影帝是臺灣人,其他全是香港人;上世紀80年代有5屆影后是臺灣人,上世紀90年代則只有林青霞一位影后是臺灣人。
香港電影輝煌過后,大陸電影1996年第33屆首次報名參加即在金馬獎上大放異彩,從此開啟了大陸電影在金馬獎摘金奪銀的序幕。最近十年金馬獎的影帝獎項,連續(xù)5年落入大陸演員囊中。2018年第55屆金馬獎獲獎項目中,23個影片獎項及個人獎項當中,大陸電影總計獲得14座獎項,占比超61%,臺灣電影獲得8座獎項占比僅35%。
一個金馬獎,其實折射出兩岸“軟實力”的此消彼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