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臺灣2020年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竟如此眼花繚亂。隨著鴻海集團老板郭臺銘加入賽局,以及之后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宣布仍然要征召韓國瑜,這場戰(zhàn)事顯得更加別開生面了。
無論藍營的“拱韓”聲浪如何強大,綠營的蔡賴叫板如何瞠目,藍綠前段時間事實上打成了平手——為了推出最強選手,彼此都延遲了初選。大家都有一個相對較強的參賽者,也都有一個共同的假想敵:柯文哲。
郭臺銘一出,戰(zhàn)局迅速發(fā)生變化。作為事業(yè)遍布全球的臺灣首富,他有視野、有高度、有魄力,看待事物更加通透,對待時局也有透徹的想法,他將韓國瑜的“‘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努力靠自己”20字箴言,改為“‘國防’靠和平,科技靠研發(fā),市場靠競爭,命運靠自己”,既顯現(xiàn)出商人的思維,更降低了“東食西宿”的敏感度。
靠10萬元新臺幣起家的郭臺銘,在中美之間穿梭,在兩岸之間游刃,要說“拼經(jīng)濟”,恐怕沒人比他更合適,既然商人特朗普可以當美國總統(tǒng),身上流著晉商血液的郭臺銘,自然也有無限的想象空間——盡管他承認此前自己從沒對2020年起心動念。
藍綠皆為之一振:藍營多振奮,而綠營感受到的,恐怕更多的是腦震蕩一般的震撼和沖擊。彼此都知道,2020年誰也不能輸,誰也輸不起。2020年,將是臺灣政治生態(tài)完全重組的一局,也是兩岸格局為之一變的轉折點。
兩岸立場是什么?這是傾巢而出的精英們的必答題,每次都要答,這次更重要。對于曾經(jīng)借給中國國民黨4500萬元新臺幣發(fā)工資的郭臺銘而言,這道命題更是他的罩門:韓國瑜可以盡情揮灑,畢竟他沒有事業(yè)在大陸;但郭臺銘呢?無論站在哪個立場上,他都會被對方指摘,而這也將影響鴻海集團的事業(yè)布局,影響擁有800多家公司的郭臺銘的決策思考。
這一次的臺灣選舉,涌動著奇異浪潮,不僅表現(xiàn)在“賣菜郎”與首富的動見觀瞻,藍綠白陣營的內部較勁與相互拆招,也表現(xiàn)在大家對2020寄予的某種復雜心情:矛與盾、輸與贏、統(tǒng)與“獨”、生與死,一系列正負能量彼此纏繞,人們同時陷入激情與理性的糾結中,既讓人隱隱期待,又令人頻頻擔心,一枝一葉都關乎著命運。
不可諱言,如今的局面,與年初大陸方面釋放出的重要信號息息相關。各方在“臺灣向何處去”的爭論中,發(fā)起了力學上的拉鋸戰(zhàn)、心理學上的焦土戰(zhàn)、數(shù)學上的計算戰(zhàn),各自內部與彼此之間所起的化學反應,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大陸兩岸問題主導力顯著增強,經(jīng)略臺灣的巨大能量已經(jīng)發(f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