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領導的親民黨也逐漸被泡沫化。除了他以外,再也難出知名政客,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人黨,甚至出現(xiàn)過因為民意代表數(shù)少于3人而無法在立法機構成立黨團的尷尬局面。如今,親民黨在立法機構占3席,將島內(nèi)第三大黨位置讓于新興的“時代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宋楚瑜早已經(jīng)是上個時代的人。每當談起島內(nèi)事務時,他總是要“想當年”。在寫于去年9月的一篇推文中,他回憶了1993年前的臺灣,“外貿(mào)、經(jīng)濟發(fā)展讓人滿懷希望”。去年8月臺灣南部淹水時,他回憶了自己當省長時的執(zhí)行力。去年6月,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董事長佛納到訪臺灣,他又回憶起1982年當“新聞局長”時,接見佛納的場景。去年10月,他當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地區(qū)“杰出校友”后,又回憶起當年如何邊打工邊求學,如何在圖書館中勤讀大陸報紙的故事。
正因如此,有臺灣網(wǎng)友曾經(jīng)在其“臉書”專頁“宋楚瑜找朋友”下留言說,“您總說您的內(nèi)心里都是為‘國’為民,其實有大部分是為了您自己。成功不必在我,如果您還不能舍棄‘我’,我會為您感到遺憾。”
尋找政治第二春
不過,宋楚瑜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臺,而他也總能在最黯淡的時候找到出路,開展政治第二春。
2004年“連(戰(zhàn))宋(楚瑜)配”選舉失利、2005年和連戰(zhàn)分道揚鑣后,當年5月他率親民黨赴大陸進行“搭橋之旅”。2008與時任國民黨主席的吳伯雄促成“國親聯(lián)盟”。2014年在臺灣縣市長選舉中,橘營色彩濃厚的傅崐萁、陳福海分別連任花蓮縣長與當選金門縣長,加上縣市議員共拿下10席,讓民進黨咸魚翻身重現(xiàn)江湖。2016年領導人選舉中他與當時的“民國黨”主席徐欣瑩搭檔參選,雖只拿到157萬票,卻帶動民意代表選舉,斬獲3席。
自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宋楚瑜似乎找到了新的出路。一方面,既然國民黨與民進黨關系勢同水火,那么只有3席的親民黨就可以在其中“四兩撥千斤”,游走于藍綠之間,按自己的需求尋找與對接資源。另一方面,既然親民黨人才不濟,那么宋本人就要努力維持其在政界的曝光度,甚至違背原則讓“橘子變綠”。
比如,宋楚瑜在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后,第一時間與其進行交流。當國民黨被修理得奄奄一息、綠營又沒有人能夠在兩岸行走、大陸仍然堅持原則的時候,宋楚瑜作為臺灣當局代表,兩度出席APEC會議,讓外界見識到他的不可替代性,為自己的政治生命賦能。
如今,在民進黨因為執(zhí)政品質(zhì)不佳導致蔡英文與賴清德“火星撞地球”、國民黨因為諸位大佬爭奪提名互不相讓的當下,宋楚瑜又在積極評估2020年選舉。與第三勢力代表柯文哲積極互動,甚至擺出一副兩人搭配參選的架勢。雖然不能因此左右選舉大局,但以宋楚瑜的長袖善舞、左右逢緣,可以抬高橘營曝光度,爭取贏下更多的民意代表席位,繼續(xù)維系已經(jīng)日益泡沫化的親民黨。
至于這只政壇“不死鳥”還能飛多遠,外界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