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宣布參選后,臺媒竄出許多不同的說法,例如在藍營,韓國瑜與長期盯梢賴清德的謝龍介認為蔡賴是在打假球,唱雙簧,最后民進黨會整合出蔡賴配。綠營,則有對賴的行事風格較為熟悉的臺南“綠委”認為,賴清德會選到底,不會接受蔡賴配。
大致上而言,藍營認為民進黨不會因此分裂,綠營嘴巴上也說不會,但心里恐怕沒百分百的把握。其實,藍營政治人物或名嘴強調(diào)民進黨不會分裂,多少有警惕己方不要寄希望于綠營分裂的意味,綠營政治人物與名嘴則顯得有些六神無主,既不能唱衰自己的黨會走向分裂,又無法過度期待蔡賴配。所以雙方這幾日的發(fā)言與判斷,恐怕都有點“脫窗”(雙眼外斜視)。
說到底,蔡賴競爭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是路線之爭,亦或是人選之爭?
首先,蔡賴并非打假球。從蔡英文的反應來看,其千字文可說完全針對賴清德的“不懂承擔”,“不識大體”,“沒有‘國安’閱歷,沒有國際觀”,“沒有抗壓性”,“意志力不堅”。蔡完全沒有展現(xiàn)軟性求整合的態(tài)度,反而是兵來將擋的硬氣。打假球,是不必劍拔弩張的。
對于此,賴清德并沒有急著接招,而是先解釋何謂“務實臺獨工作者”,而其所羅列的三項“務實”內(nèi)容,并未逾越民進黨黨綱,處理“中華民國”的方式一樣是借殼上市。對于這樣的解釋,網(wǎng)民紛紛直言“與蔡英文沒什么區(qū)別”,“賴清德并沒有更‘獨’”,從這些反饋即可明見,在全民調(diào)初選制度下,賴清德也想靠中間一點,以免大量流失淺綠與中間選民的支持。
這當然是對決的信號,表示賴清德與背后支持他的深綠“獨派”已有默契,強硬的挺“獨”選民畢竟有限,初選戰(zhàn)役,不宜定位為“路線之爭”,而應該把握賴清德民調(diào)支持度領(lǐng)先的優(yōu)勢,將選戰(zhàn)引導至“人選之爭”。換言之,賴清德是真的想取代蔡英文,而不是做她的副手,也因此,蔡英文為避免初選被引導到對她不利的戰(zhàn)場,必然會主打“路線之爭”。
賴清德明顯是在爭2020年后的綠營共主地位,無論2020“大選”是勝是敗。蔡英文則是在爭連任的四年“女皇”地位,一心求勝。
這就是民進黨人六神無主的主因之一。雖然2020“大選”賴清德勝算較大,但卻又不愿見到“新潮流系”“整碗捧去”。蔡英文雖勝算較小,但遺棄之,形同承認這些年民進黨的執(zhí)政成績太差,對“立委”選情可能弊大于利。另一大隱憂則是,蔡賴爭必然會折損其中一名主將,綠營恐元氣大傷。
案民進黨奪權(quán)歷史,誠如韓國瑜所言,該黨愈合力像妖怪,“手臂砍掉,第二天就長出個手臂;腦袋砍掉,第二天就長個腦袋出來”,這是因民進黨草根起家,講究“實力原則”之故。問題是,這次斷的是頭臂嗎?
“蔡賴爭”與扁朝末期的“蘇謝爭”、馬時期的“蔡蘇爭”不太一樣。這一次是深綠“獨派”整合起來挺賴反蔡,基本盤造反,對民進黨人而言,這就不是單純的派系問題而已了,所以形勢自然更為嚴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