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據(jù)也是屬于“新潮流系”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昨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表示,賴清德是被第二階段“立委”補選的結果嚇到了,比最慘的2008年還慘,臺南第二選區(qū),從當時的贏了近百分之二十,跌倒現(xiàn)在只贏百分之二。因而賴清德對民進黨的 “立委”選情憂心忡忡,希望透過自己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穩(wěn)住民進黨2020年的 “立委”席次。
因此,賴清德的跳出來挑戰(zhàn)蔡英文,并非完全沒有正當性。對此情況,當年經過公職選舉尤其是“立委”選舉的民進黨主席卓榮泰,當然是心知肚明。因此,雖然他的責任是要扮演蔡英文的“保皇黨”的角色,但作為黨主席,也需對“立委”選舉的成敗負責。何況,倘賴清德贏得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黨內初選,賴清德就轉為他“?;?rdquo;的對象。因此,他在本周三的民進黨中常會前,罕見地發(fā)表談話(按慣例,黨主席是在會議結束前發(fā)表總結式的談話)指出,初選機制不會造成分裂,但他也要求黨內同仁必須嚴守黨務中立,辦理選務相關工作要公正、公平、沒有瑕疵,并請全體黨公職不宜過度表態(tài),希望所有集體的動作到此為止。
表面上看,卓榮泰是要維持中立公平。其實這種要求全黨“噤聲”的做法恰好就是違背民進黨黨名中的“民主、進步”兩大要素。民進黨的傳統(tǒng)本來就是大鳴大放,并在初選過程中殺得見骨見血,但在初選有結果后又修補裂痕,槍口一致對外。民進黨就是這樣,在 “民主”中取得“進步”。
實際上,不要說其他公職的初選,就是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初選,歷來都是競爭激烈。1996年臺灣地區(qū)首次實行“臺灣地區(qū)領導人”民選,民進黨內就為誰代表該黨出戰(zhàn)大打了一場。2000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大選”,時任黨主席的許信良,斗不過陳水扁,而發(fā)表《同志們,我們就此分手》的退黨聲明。2008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初選之前,本來陳水扁在“新潮流系”的建議下,計劃安排以 “蔬(蘇貞昌)菜(蔡英文)配”出戰(zhàn)。但在已經操弄過 “殺十一寇”的黨主席游錫堃運作之下,讓謝長廷氣走蘇貞昌。謝長廷在挑選副手時,提出葉菊蘭,而陳水扁避免黨內分裂,要求謝長廷接受蘇貞昌作其副手,奉命出面力勸蘇貞昌的,就是 “謝系”大弟子卓榮泰。2012年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初選,就是“蔬菜配”的兩個主角在廝殺,也是殺得見骨見血。為何當時就沒有強調卓榮泰現(xiàn)在所提出的要求呢?
為了避免民進黨分裂,有人提出“蔡賴配”。而從某些民調數(shù)據(jù)看,“蔡賴配”是能夠反制朱立倫、柯文哲致勝的最佳排陣。但賴清德已經象王金平那樣放話,要選就選正,不選副的,以其崛強的性格,可能很難讓他“屈居副席”。
另一個不愿“蔡賴配”的,就是鄭文燦了。本欄此前已經分析,倘是“蔡賴配”勝出,2024年就是賴清德名正言順地由“副”轉“正”,打亂了蔡英文和“新潮流系”由鄭文燦出戰(zhàn)的布局。
這場風波,可能比自1996年后歷次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黨內初選的斗爭更激烈,說是“腥風血雨”也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