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 刊文說,去年“九合一”選后“韓流”威力更強,期盼韓國瑜參選2020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的民意高漲,朱立倫、王金平,甚至無黨籍柯文哲和韓國瑜的互動,都成為新聞話題。他們既希望韓專心高雄市政,“大選”不要攪局,又期盼得到韓國瑜的支持,進退之間充滿戲劇張力。
韓國瑜挺過民進黨利用高雄市議會質詢發(fā)動的第一波“卡韓”攻勢后,聲望更高,“新馬行”為高雄農(nóng)漁產(chǎn)品爭取訂單,成果豐碩;民代補選南北奔波助選,繼續(xù)展現(xiàn)驚人的群眾魅力。接著,他即將出訪港、澳、深、廈,以他的高人氣與務實作風,相信會帶回漂亮的訂單。隨后還要到美國訪問,可以想象將受到僑胞與華人社團熱烈歡迎。
韓國瑜實際上已不只是高雄市長,而是泛藍的真正領袖。
人氣帶來負擔,韓國瑜并未表態(tài)參選2020,客觀情勢也不容他表態(tài),卻成為眾人假想敵,民進黨加大打韓力道,未必聰明,但可以理解;國民黨逼韓國瑜表態(tài),就令人費解。韓國瑜聲望比柯文哲更高,勝選應該是國民黨最高目標,“太陽們”若沒有個人利益考慮,又何須“卡韓”呢?國民黨“太陽們”的真正問題在于,有沒有能力打敗民進黨籍候選人和臺北市長柯文哲,而不是卯起來逼韓國瑜表態(tài),迫使他退出選舉。
老實說,韓國瑜選不選2020,不是他個人所能決定,而是民意之所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