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報》刊文說,民進黨仍在為敗選收拾殘局,努力表現(xiàn)“接地氣”。蔡英文和媒體餐敘,故意放點小消息,彷佛借機透露心里話。談到葉俊榮“放行”管中閔一事,蔡英文特意強調“我有大聲反對”!
正當管中閔才上任就被彈劾,小英這句“反對放行”該從何解讀?臺面上,蔡英文稱“管案”是臺“教育部”職權,但是當民間指責“政治干預”的罵聲排山倒海時,她表示事不干己。如今管中閔坐在臺大校長室內(nèi),蔡英文的馬后炮也許是為傳達私人心情,其中卻充滿著錯亂的邏輯,和令人不解的政治訊息。
首先,蔡英文似想澄清,雖貴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但很多事(包括口譯哥外派?)并非她說了算。但難道是要證明葉俊榮在臺行政團隊中真能“千山我獨行”?且臺當局施政果真分層負責的話,蔡英文怎么會連煙捐和機車ABS(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都有話要說?
第二,蔡英文不會無知于“管案”造成的社會觀感,民進黨此刻一面力圖修補顏面,另方面用“延長賽”繼續(xù)修理管中閔,則她此時的“反對放行說”是在下指導棋嗎?還是在放話給特定對象聽?
政壇傳言,“卡管案”拖那么久,是因幾位“獨派”大佬不滿“老藍男”進駐臺大地盤。民進黨直到選后才由葉俊榮找到解套時機。但蔡英文似乎仍不能不向那些大佬有所“交代”,只好藉媒體餐敘傳話表達“曾大聲反對過”。
堂堂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對“管案”無法厘清個人角色,又欲交心于特定對象,施政缺乏中心思想,何其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