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進黨當局緊張促“更正” 被批“逆風行事,搞意識形態(tài)”
關于“臺獨”勢力把谷歌對臺灣的“正名”歸責為大陸施壓,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昨天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綠營人士的“習慣性思維”,至少目前并無證據(jù)顯示這是大陸施壓。這反而說明,隨著中國大陸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國際公司的商業(yè)行為必須考量中國大陸市場和大陸民眾感受。因此他認為,谷歌在臺灣地名和單位前冠上“中國”或“中華臺北”之名,有理由相信他們是經(jīng)過審慎評估的。
曾被綠媒歪曲報道稱“餓死也不進入大陸”的臺灣知名面包師傅吳寶春,日前到上海開啟大陸第一家分店,遭網(wǎng)友檢舉為賣“臺獨面包”。吳寶春隨后發(fā)表聲明,表達支持“九二共識”,“以身為中國人為傲”,并澄清自己“從來都不是‘臺獨’”。未料,聲明一出,島內(nèi)綠營人士紛紛對吳進行指責,曾經(jīng)的“臺灣之光”吳寶春,立刻遭綠營攻擊為“投降賺大錢”“愛錢不愛臺”。有評論指出,吳寶春其實是在大陸網(wǎng)友產(chǎn)生誤解的情況下,為了不影響生意,才以聲明方式表達自己一貫的認知和真實情感;綠營人士瘋狂圍攻,根本就是政治迫害。
臺灣南投知名鳳梨酥品牌“微熱山丘”,因在淘寶網(wǎng)販賣資料上標明產(chǎn)地為“中國臺灣”,同樣遭到綠營指責“自我矮化”。對此,輿論指出,無論是吳寶春還是“微熱山丘”,他們有權表達自己的認同,綠營無權干涉,民進黨不應拼意識形態(tài),而要一起拼經(jīng)濟。
可民進黨和綠營人士根本不知反省。谷歌“正名”后,臺外事部門不但在19日要求谷歌臺灣分公司“更正”,還發(fā)布機構辦理或補助民間團體赴境外出席活動時“有關會籍名稱或參與地位之處理原則”,要求“優(yōu)先使用‘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臺灣)’,若不被接受,也可使用‘臺灣’”,絕不能接受“臺灣,中國的一省”或“中國臺灣”等等;同時要求活動一旦有中國大陸人士參加,各單位應“提高警覺”。
不過,臺外事部門的作為被國民黨批評是“逆風行事,搞意識形態(tài)”。有臺媒認為,民進黨當局這么做“效果不大”。直到現(xiàn)在,在谷歌地圖上搜索,仍可找到“中國臺北體操協(xié)會”“中國臺北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中國臺北擊劍協(xié)會”以及“中國臺北游泳協(xié)會”等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