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柯文哲是靠2014年“反服貿(mào)”大氛圍下獲得綠營支持、年輕人認可,才登上臺北市長寶座的,所以這些年輕人基本上都可以視為所謂“太陽花世代”,反國民黨、拒統(tǒng)甚至“反中”是其原本的標簽。不過,當2015年柯文哲表示認同“兩岸一家親”理念后,固然有部分“臺獨”意識濃烈的青年人與其分道揚鑣,但更多年輕支持者也接受了這一概念。比如,有不少青年表示,反對“九二共識”是出于反感國民黨,但并不認為“兩岸一家親”就是“賣臺”,選前立場偏綠的導(dǎo)演柯一正也說,與對岸人民交往的時候并不排斥說“兩岸一家親”,不該成為禁忌話題。
選舉結(jié)果也驗證了上述輿論現(xiàn)象。姚文智只獲得17%的選票,充分說明“柯綠分手”的結(jié)果,就是民進黨在臺北只能守住了不到二成的深綠基本盤,而姚文智更是被一些綠營民眾視為民進黨全線潰敗的“戰(zhàn)犯”之一。換言之,這次選舉也是(至少在臺北)的泛綠支持者和青年選民對“兩岸一家親”的集中表態(tài),畢竟這一年多來,從“臺灣價值”到“器官案”,綠營批柯的最兇的就是兩岸議題。雖然柯文哲選得艱難,但“兩岸一家親”卻贏得輕松。
從以上角度來看,柯文哲作為“白色力量”在島內(nèi)輿論與青年中的影響力,也轉(zhuǎn)化為“兩岸一家親”成為跨越政治色彩、地域和年齡段的最大公約數(shù)。更具積極意義的是,正如有人稱年輕“柯粉”是柯文哲的“破殼小雞”的比喻一般,那些更加年輕、而且是“太陽花世代”以后才形成價值體系的柯文哲支持者,更會把“兩岸一家親”視為天經(jīng)地義、自然而然的理念,這也是“天然親”世代崛起的緣起。
由此可見,無論是島內(nèi)的民意趨勢,還是兩岸民間交流的最新成果,都彰顯出兩岸青年人“天然親”是勢不可擋的潮流。統(tǒng)和“獨”固然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后天建構(gòu),但“骨肉天親”則是兩岸同胞之間來自于歷史、文化、血緣等不可磨滅、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屬性。當“天然親”世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我們有理由對兩岸關(guān)系的未來更加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