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條尾巴”,一條是“基本教義派”的尾巴,一條是“仇恨牌”,另一條則是“陳水扁”。
這三條尾巴若無法根除,民進黨將時時自困于“尾巴搖狗”的倒錯情境,無法蛻變成一個現(xiàn)代民主政黨。
先談“基本教義派”這條“尾巴”。追求“臺灣獨立”固是民進黨的核心理念,但任何理性的決策者,無論從臺灣整體安全、經(jīng)濟利益或社會和諧的角度看,都應該理解臺灣沒有實現(xiàn)“獨立”的可能。但在民進黨的基本支持群里,卻有一小部分要求迅速實現(xiàn)“臺獨”,推動“獨立公投”的“喜樂島聯(lián)盟”即是其中一例。面對“喜樂島聯(lián)盟”的進逼,民進黨既不敢與之切割,又無法接受其主張,只好首鼠兩端,虛與委蛇,一方面想討好主流民意,一方面又舍不得“基本教義派”的鐵票。
如此,注定兩面不討好。
“急獨”以外,民進黨另一條必須切除的“尾巴”,就是“仇恨”。民進黨的支持群眾乃至黨內(nèi)政治菁英中,不少人因為仇恨大陸、仇恨國民黨而選擇加入民進黨。這種仇恨心理,有其特定的歷史脈絡可循。但隨著社會和民主的變遷,不斷復誦這些仇恨,甚至將之摻進各項政策中渲染擴大,乃至攪拌到教育中喂給下一代;久而久之,即變成了社會的病態(tài)和毒素,制造更多社會對立及不寬容。
平心而論,“平反白色恐怖”或“討黨產(chǎn)”等主張,都有一定的正面價值。但當摻入了太多仇恨因素之后,“平反白色恐怖”就成了“報復”和“斗爭”,“討黨產(chǎn)”則成了“清算國民黨”,并株連其他“有國民黨背景”的社會團體。再如兩岸政策及“年金改革”,也很難說沒有仇恨的因子。“年改”迄今仍是選擇性改革,開刀對象限于長期被認為是“藍營鐵票”的軍公教。兩岸政策方面,當政策已嚴重損及本地各種觀光相關業(yè)者的生計,仍堅不調(diào)整,不啻形同驅(qū)民于淵。毫無仁心的“統(tǒng)治者”,才會如此濫用仇恨來傷害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