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綠軍,當鄭文燦受限于觀塘案,林佳龍鏖戰(zhàn)盧秀燕時,領頭羊只有老將蘇貞昌,但畢竟時不他予,已難像侯、韓二人產(chǎn)生明顯跨區(qū)助選的“外溢效果”,“六都”情勢綠藍已然消長。
最后,“促轉會”的“東廠”案、“觀塘換深澳”及“公投綁大選”這些顯著事件都足以影響選情。
“東廠”案讓民進黨欲將其神圣化的“轉型正義”破功,只能淪為斗爭與清算異己的代名詞,中間選民當然不會埋單;“賴揆”“觀塘換深澳”決策,讓環(huán)評制度徹底崩壞,民眾只會覺得政治力徹底扼殺環(huán)評,只為圖利民進黨選情。反而藍軍領銜“反核食”、“反空污”等“公投”案多和民眾權益結合,“反深澳”更迫使“賴揆”宣布停建深澳電廠;但深綠“東奧正名”仍只限于意識形態(tài),對運動員更可能會造成無法參賽的風險,又怎能為民進黨選情助威?
距離選戰(zhàn)只有20多天,在綠軍“政權保衛(wèi)”不敵藍軍“絕地反攻”的當下,相互指稱的“奧步”會否出籠?將成為影響選情的最后變量。
(本文摘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