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包正豪
臺“行政院長”賴清德12日宣布改組,多達9名首長異動,雖然賴清德說這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做實事內閣”,但近期除了“教育部長”懸缺需補實外,其他各部門似乎沒有急著需要調整的理由,因此多數人仍偏向認定這是一個因應年底選戰(zhàn)的“戰(zhàn)斗內閣”。
從2000年以來,無論哪個政黨“執(zhí)政”,“內閣”人事就處于高度不穩(wěn)定狀態(tài),彷佛走馬燈般地更換,連帶使得政策不連續(xù)和不穩(wěn)定。所以從2000年以來,我們就再也沒看到有遠見而可以延續(xù)推動的政策,取而代之的都是短線炒作,臺當局追求的是“立竿見影”,忽略政策大多是需要醞釀發(fā)酵才能見到初步成果的。
更糟糕的是,因為急于見到“成效”,所以對于外界批評的忍受度很低,若主政者的抗壓性稍弱,往往就會陷入父子騎驢的困境,然后解決方式就是“換人”。這其實反映出的是,到底臺灣要走向什么方向并不在“執(zhí)政者”的考慮當中。“執(zhí)政者”唯一能看到的是:選舉。所有的一切都要為選舉讓路。
所以分析“內閣”人事還滿簡單的,別去聽什么“階段性任務達成”的理由,如果要深究所謂的“階段性任務”,你會發(fā)現沒人能說出來到底任務是什么?到底分成幾個階段?至于賴清德的“執(zhí)行說”,就更經不起檢驗了。試想如果這些被換掉的“內閣首長”,真的是政策擘畫者,顯然他們應是最熟悉政策內涵的人,那讓他們去執(zhí)行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何必還要另外找一批人來“執(zhí)行”,其理甚明。
所以這回改組還是從選舉角度出發(fā)的,從臺當局如何在2018地方選舉中發(fā)揮助攻功能的觀點來看,這也正是為何先前傳出高層因為“政治敏感度”而一度屬意管碧玲接任“教育部長”。
這回改組的焦點應該是“教育部長”。最早浮出臺面的管碧玲,真是成也選舉,敗也選舉。原本高雄“立委”選區(qū)重畫,“教長”一職可成為疏洪道,避免民進黨內“立委”選舉競爭過度激烈,但讓管碧玲去當“教長”,卻可能因為社會形象不佳,反而傷到整體選情,所得者少,而所失者多,管碧玲再如何積極,也得在選舉考慮下讓路。
同樣地,這回異動,有幾個專捅樓子的,譬如活在平行世界的賀陳旦,趁現在換掉,至少短時間內不會再因為交通問題被罵,避免被攻擊。邱太三堅持不執(zhí)行死刑,民怨歸咎臺當局高層,所以找個能配合出來簽死刑執(zhí)行令的,至少止血。
這些都是防守,攻擊部分則是以“最佳政府公關”徐國勇為代表??梢韵胍?,未來半年“內政部”的經費運用和政策導向將全力替民進黨選情服務。
但最大亮點是新的“行政院”發(fā)言人Kolas,此人雖為“法定”原住民,但所捍衛(wèi)的是黨派利益而非原住民權益,行事風格又和徐國勇如出一轍,反正有理無理,先強辯再說,自然因為“高度政治敏感”而出線,附帶利益是可以向原住民族示好。畢竟除了原民會外,其他政府機構鮮有原住民高官,能找到像這樣把黨派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法定原住民”,真是神來一筆的好棋。
此番改組,是有攻有守的選舉布局,其實還滿佩服民進黨的,真的是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至于賴清德的“執(zhí)行說”,聽聽就算了,認真的話,你就輸了。 (作者為淡江大學蘭陽校區(qū)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來源:《中國時報》


 
          





